清代長命鎖的圖片和價格介紹
来源:74U閱讀網
陶俑的制作分三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復泥並加以修飾和細部刻劃;第三步是將單獨制作的頭、手和軀幹組裝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
制成的陶俑大型一般是在陰幹後放進窯內焙燒的,焙燒的溫度約為1000℃。俑燒成出窯後,再一件件繪彩,最終完成陶俑的制作。就陶俑的整體而言,制造方法是塑模結合、以塑為主。俑是在兵馬俑坑的附近就地燒造的,所用的泥土就是當地的黃土,再加石英砂調和而成的。
依據破碎的陶俑為我們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測,陶俑的頭和手是用模子制成粗胎後再進行細部雕刻的。俑頭的制作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將俑頭分為大致相等的前後兩半,分別用單片模制作,然後將兩片單模組合粘接在一起成為頭的大型。合模線多數位於耳後,一般比較整齊,沒有交錯結構的痕跡。與俑頭相連接的脖頸都是空心的。俑頭制成初胎後,再堆泥貼接耳朵、發髻、發辮、冠幘,並進行面部五官的細部刻劃。頭部雕飾的重點是五官、胡須和發絲。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礎上再經過精心的雕刻、修飾來完成的,以表現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陶俑胡須和發型也是表現人物特征的重要方面,其刻劃手法也變化多樣,俑頭雖是模塑結合,但經過細部的雕飾後,模制的意味已經淡薄,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面容。加上制作俑頭的模子有許多種不同的臉型,因而使陶俑的形象更加豐富多彩。也有學者根據對殘損陶俑做的實地考察提出,“千人千面”的俑頭並非用模具制造而成的,而是工匠直接對俑頭的捏塑,從而提出俑頭的造型並非標準化生產的觀點。
陶俑的軀幹為純手塑制作。是先用泥做成粗胎後,再進行服飾衣紋、鎧甲、腰帶、帶鉤等細部的刻劃。陶俑軀幹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疊塑而成的,其工藝過程大致可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足踏板;第二步塑造俑的雙腳;第三步接塑雙腿及短褲;第四步塑造陶俑的軀幹;第五步陰幹陶俑軀幹的大型後,粘接俑的雙臂;第六步插接俑的雙手。
上述六個步驟完成俑的大型後,再進一步細致雕飾。陶俑衣服的紋樣是在俑軀幹的粗胎上覆一層細泥後進行雕飾的;鎧甲、腰帶、帶鉤等則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的。陶俑的軀幹及四肢經過精心而細致的雕刻後,再把單獨制作的俑頭安裝上,就完成瞭陶俑的整個造型。
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來都是彩色的,出土時彩色大部分已經脫落,陶俑身上僅存斑駁殘跡,殘存顏色較多的個別俑色澤如新。通過對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體瞭解秦俑各種服裝色彩的特點,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軍服裝備情況提供瞭寶貴的實物例證。
馬的制作工藝過程是先把馬的頭、頸、軀幹、四肢及尾、耳等分別制作後拼裝粘合成為粗胎,再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陰幹後入窯焙燒,最後彩繪,完成陶馬的制作。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