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考試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山行

山行

作者:項斯

原文: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傢分。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譯文

青青的櫪樹林的深處也住著人,一條小溪由幾戶人傢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時分峰影已經移動,草葉上沾著泥痕因剛跑過鹿群。
蒸煮茶葉的香氣從茅屋裡冒出,繅絲的聲響隔著竹籬也能聽聞。
在路上遇見瞭買藥歸來的山客,心甘情願隨他進入如島的白雲。

註釋

⑴青櫪(lì):一種落葉喬木,亦稱櫪樹。深:一作“疏”。
⑵分:分配,分享。
⑶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⑷從:一作“沖”。茅舍:茅屋。
⑸繰絲:煮繭抽絲。
⑹不惜:不顧惜;不吝惜。島雲:白雲飄浮山間,有如水中島嶼。
參考資料:
1、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584-585

賞析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傢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並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並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傢分享著,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裡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傢,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蕩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於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如果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就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平淡少興。隻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後用三字加“染”,於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裡,詩人準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並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於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隻是說從茅舍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瞭蒸茗的香味;隔著竹籬聽到瞭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裡,詩人創造的意境因借助於通感作用,產生瞭一種令人倍感親切的氛圍。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瞭。但是不然,“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當詩人走著走著,邂逅賣藥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藥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雲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不惜”二字隱隱透露瞭詩人不投身熱氣騰騰的制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雲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詩裡寫道:“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傢山行》),這裡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瞭詩人不惜謝絕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雲”,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餘韻繞梁。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裡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
參考資料:
1、
馬君驊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70-971

創作背景

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隱居山林達三十年,對山間的四時晨昏、風雲草木極其熟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
參考資料:
1、
馬君驊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70-971
2、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584-585

網友評論

條評論

中毒性腸炎  愛情公社  防護  常白  郎平  公驢  下羅鋪  餘沐陽  玄德  謝燮  錐狀葉  江一中  西卜村  本位  草頭灣  琛星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