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喜是什麼意思?感喜拼音、解釋、用法大全
来源:74U閱讀網
渡漢江
作者:宋之問
原文: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
我離開傢鄉到瞭五嶺之外,經過瞭一個冬天,又到瞭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傢人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聯系瞭。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傢鄉去,不知為何離傢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為怕傷瞭美好願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傢鄉情況。註解
嶺外: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瞭此詩。
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參考資料:
1、
顏邦逸 趙雪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文學作品賞析.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110-112
2、
(清)蘅塘退士選編.唐詩三百首精譯賞析.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0
鑒賞二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傢鄉,經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瞭這首詩。宋之問的傢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裡說"近鄉"。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傢鄉已逾半年的遊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傢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傢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瞭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後,即與傢人斷絕瞭聯系,且已持續瞭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傢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瞭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麼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鬱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傢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麼,期待著與傢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瞭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瞭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卻是大傢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實隻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瞭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瞭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