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作者:辛棄疾
原文: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裡一笑。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譯文
手持酒杯與你在長亭話別,你安貧樂道的品格恰似陶靖節,俊逸傑出的才幹又像那臥龍諸葛。不知何處飛來的林間鵲鳥,踢踏下松枝上的殘雪。好像要讓我們倆的破帽上,增添上許多花白的頭發。草木枯萎,山水凋殘,冬日的景物都失去瞭光燁。全靠那稀疏的梅花點綴,才算有幾分生機令人欣悅。橫空飛過的兩三隻大雁,也顯得那樣孤寂蕭瑟。
你是那樣看重信用來鵝湖相會,才相逢又輕易地匆匆離別。遺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凍不能渡,無法追上你,令人悵恨鬱結。車輪也如同生出瞭四角不能轉動,這地方真讓惜別的行人神傷慘切。試問,誰使我如此煩惱愁絕?放你東歸已經後悔莫及,好比鑄成的大錯用盡瞭人間鐵。長夜難眠又傳來鄰人悲淒的笛聲,但願那笛音止歇,不要讓長笛迸裂。
註釋
1、陳同父:即陳亮(1143—1194),字同父(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
2、東陽:即今浙江金華。
3、來:訪問,探望。
4、鵝湖:在江西鉛山縣東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東晉龔氏居山養鵝,更名鵝湖。
5、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早期主戰,晚年主和,與辛、陳政見相左。
6、紫溪:在鉛山縣南四十裡,為建陽、上饒的必經之道。
7、既別之明日:別後的第二天。
8、追路:追隨,追趕。
9、鷺鶿林(lù cí lín):地名,古驛道所經之地。南宋史彌寧《鷺鶿林》詩:“驛路逢梅香滿襟,攜傢又過鷺鶿林。含風野水琉璃軟,沐雨春山翡翠深。”
10、方村:村莊名,在鷺鶿林西南。
11、悵(chàng)然:失望的樣子。
12、不遂:沒有成功。
13、泉湖:地名,在信州東,方村附近。
14、《乳燕飛》:《賀新郎》的別名,因蘇軾《賀新郎》有“乳燕飛華屋”句而得名。
15、見意:表達意見。
16、索詞:要我寫詞。
17、心所同然:兩人內心所共同想到的。
18、長亭:古時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裡設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餞別親友。
19、淵明:陶淵明,這裡指陳亮。陳亮沒有做過官,所以辛棄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淵明。
20、風流:高潔宏遠的風度和志趣。
21、酷似:非常相似。
22、臥龍諸葛:未出山前的諸葛亮。這裡是稱贊陳亮,說他和諸葛亮一樣,有傑出的政治才能。臥龍,比喻才能傑出的隱士。
23、蹙(cù)踏:踩踏。
24、剩水殘山:凋敝的山水。
25、無態度:不成樣子。
26、料理:點綴,裝飾。
27、風月:泛指風光、景色。
28、蕭瑟:冷落,淒涼。
29、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賢人、好友。這裡指陳亮。
30、重約:重視約定。五年前,陳亮約訪辛棄疾,因被誣下獄未能踐約,此次方踐舊約。
31、輕別:輕易地分別。
32、冰合:冰封住瞭江面。
33、車輪生四角:謂道路泥濘,車輪像長瞭角一樣,不能轉動,無法前進。
34、銷骨:極度傷心。
35、愁絕:極端哀愁。
36、“鑄就”句:《資治通鑒》卷二六五:羅紹威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此言沒留住陳亮是個錯誤。費盡人間鐵,用盡瞭人世上所有的鐵。這裡是用誇張的筆法,寫友誼的深厚堅實。
37、長夜笛::《太平廣記》卷二十四載,唐代著名笛師李謩在宴會遇見善吹笛的獨孤生,就把自己的長笛拿出來請他吹奏。獨孤生說此笛吹至樂曲“入破”處必裂,一試果然。這裡用此典關合題序“聞鄰笛悲甚”之意,希望他不要把笛子吹裂,自己實在受不瞭笛聲之悲。
參考資料:
1、
張海鷗 .《唐詩宋詞經典導讀》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 :270-271 .
2、
鄭小軍 .《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詞》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2 :112-113 .
3、
馬群 .《辛棄疾詞選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72-73 .
4、
《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委會 .《新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1 .
賞析
背景
作者與陳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始終主張抗金,恢復中原,並為此進行瞭不懈的努力。他們和朱熹(字元晦,又號晦庵)在哲學觀點上雖然不同,但彼此間的友誼卻很深厚。公元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訪問作者與他共商恢復大計;並寄信約朱熹到紫溪(江西鉛山南)會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與陳亮同遊鵝湖寺(在鉛山東北);後到紫溪等候朱熹,由於朱熹沒有來,陳亮遂東歸。作者於別後次日欲追趕陳亮回來,挽留他多住幾天。到鷺鷥林(在上饒東)因雪深泥滑不能再進,隻好悵然返回。那天夜裡,作者在投宿處寫瞭這首詞。
詞句解析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上闋開頭回敘在驛亭飲酒話別的場面。顯然,當時雙方都說瞭許多相互推許的話。作者在這裡隻舉瞭自己對陳亮的稱贊,說陳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潛,又象諸葛亮。因為陳亮長期住在傢鄉,沒有作官,故以陶淵明、諸葛亮作此。這個評價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陳亮一生言談、行事和學問的實際,並非誇大溢美。作者不僅理解自己的好友陳亮,而且把歷史上兩位著名的人物陶潛和諸葛亮(表面看,他們是多麼不同!)聯系在一起,一並談論,這是極有見解的。寫朱熹對陶潛的看法也是一致的。朱熹《清邃閣論詩》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來得不覺耳。”後來,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寫道:“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就融合瞭作者和朱熹兩人的見解。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這三句驟看起來像橫空飛來,與上文毫不相幹;細思便能理解:此乃詞人挪開話題,把主題轉到寫個人和國傢的命運。鵲踏松梢,雪落破帽(自東晉孟嘉龍山落帽傳為美談後,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詡),引發瞭對滿頭白發的聯想。這時,這時與陳亮都近五十歲瞭。歲月蹉跎,報國無門怎能不觸起他們無盡的感喟呢?
“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這幾句表面寫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淒涼;僅憑幾枝稀疏的梅花妝點風光。暗裡寫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肯銳意恢復中原,因此隻能落水剩山殘。“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們猶如掠過長空的兩三隻雁兒,不成陣隊,力量過於單薄,隻能使人感到“蕭瑟”。詞中語意雙關,景中藏情,以比興見意,抒發出無窮感慨,蘊涵著深遠的憂國情意。
下闋又回敘別情。“佳人重約還輕別”;佳人,指陳亮作者既推許他“重約”來晤,又微怨他急於告歸(“輕別”)。這是全詞主題,但點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鋪陳和渲染。“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群來愁絕?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遊;時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無法渡江。雪深泥滑,道路艱阻,車輪像長瞭角似地轉動不瞭,語本於陸龜蒙《古意》“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的詩句。唐圭璋等《唐宋詞選註》指出:“這是寫別後的景況,又是對眼前局勢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詞人目謂。“銷骨”,用孟郊《答韓愈李觀因獻張徐州》“富別愁在顏,貧別愁銷骨”詩意,極言離愁的銷魂蝕骨。接著又以“問誰使”的設問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陳亮(兼指自己)的極度愁怨。他們的愁怨,當然不僅是因朋友離別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國傢的危亡形勢和他們在南宋朝廷裡的不幸遭遇所促成。這樣,最後幾句“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就不致使讀者覺得詞人在小題大做瞭。
最後幾句,暗用瞭好幾個典故。前兩句用《資治通鑒》卷二六五載羅紹威的故事。羅紹威聯合朱溫擊敗田承嗣後,為供應朱溫的需求,把積蓄都花光瞭。他後悔說:“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後兩句用《太平廣記》卷二○四所記獨孤生的故事。唐代獨孤生善吹笛,“聲發入雲,……及入破,笛遂敗裂”。又承接小序“聞鄰笛悲甚”,用向秀《思舊賦》的典故。錯,本指錯刀,這裡借指錯誤。料,作豈料解。詩人感嘆說:哪裡料到當初費盡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鑄成而今的“相思錯”呢?這“相思錯”,當然不僅限於指朋友間的思念;實際上也暗寓著為國傢統一奮鬥的想法。“長夜”一詞顯然是針對時局而發,非泛指冬夜之長而言。在那樣一個“長夜難明”的年代裡,如龍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棄疾,陳亮等,哪能不“聲噴霜竹”似地發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
小結
全詞感情濃鬱,憂憤深廣。典故雖略嫌過多且僻,此辛詞之病。但大都能就景敘情,或即事寫景,因此形象鮮明。王國維在談到辛棄疾詞的妙處時說:“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橫素波,幹青雲’之概”(《人間詞話》卷上),這首詞就是這樣。詞前小序。記述辛、陳二人相會、同遊和別後的情思。非常感人。
由此詞倡始,詞人和陳亮一連唱和瞭五首。這在中國文學史上,稱得上是一樁盛事。
創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遠道來訪,和辛棄疾同遊鵝湖,雖然為期隻有十天,這在辛棄疾一生中,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會見。陳亮東歸之後,辛棄疾寫瞭這首《賀新郎》,兩人往返唱和,各自寫瞭三首。他們兩人在詞中所寫的,離不開抗金這個中心思想。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唐宋詞選》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