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畫堂春·寄子由

畫堂春·寄子由

作者:蘇軾

原文: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平野水雲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雲多。歸去奈愁何。

譯文

陳州城內美景多,柳花紛飛的地方,麥子隨風搖擺,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風平浪靜之後,夜晚的大明湖猶如新磨的鏡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雙棹齊飛,就好比織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飛快來去。船上的采菱女們一齊唱著采菱歌,歌聲悅耳動聽。
平原之上,水雲相接之處,水天一色,碧波蕩漾。小樓之外,風和日麗,天氣晴好。濟南風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難解心中的相思之情。歸去,為何就這般難呢?

註釋

①《畫堂春》:詞牌名,又名《畫堂春令》。雙調,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韻。下片四句,三平韻。上下片除第一句不同外,其餘三句字數、格律相同。
②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傢、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傢”之一。
③鑒新磨:像新磨的銅鏡。
④采菱歌:樂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陳州女子所唱。
⑤溶漾:波光浮動的樣子。
⑥暮雲:杜甫《春日懷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後以“暮雲春樹”比喻對友人的思念,這裡指暮雲遮住望眼,看不見濟南。
⑦歸去:指蘇轍任滿,將召還。

賞析

上片追敘宋神宗熙寧四年秋,蘇軾與蘇轍同遊陳州(今河南淮陽)柳湖的情景。當時,蘇轍在陳州任學官,蘇軾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經陳州,二人相晤甚歡。詞中以柳湖為中心描寫景物,展開瞭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柳湖以“柳”取勝,開頭“柳花飛處”四字便是著力的一筆。對於湖面,蘇軾著重寫出它的明凈,用剛剛打磨過的鏡子(“鑒新磨”)來形容。蘇軾筆下的景物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如“花飛”、“麥搖波”、“飛棹”等都富有動感,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個自在、輕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蘇軾、蘇轍二人遊湖時歡快、悠閑的心情。
下片寫當前景物,並抒寫瞭蘇軾、蘇轍二人離合的情思。開頭兩句用對仗描寫眼前景物,在平坦、廣闊的原野上,水天連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樓上風和日麗。一切平靜,安適,隱含著傳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遠在濟南的弟弟蘇轍,蘇軾心中便波瀾突起。最後兩句情、景兼到,抒寫離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動人。“暮雲多”,既是樓頭遠眺所及的實景,因而成瞭蘇軾遠望濟南的障礙物。篇末提到“歸去”,是因為蘇軾、蘇轍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隱退而為“夜雨對床”之樂的約定(參見蘇軾《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後能如願以償,與當前的別離仍有巨大的“時間差”,因而深感痛苦和無奈,可見離愁的深重。
全詞,表達瞭蘇軾對蘇轍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間的虛實變化用瞭“暗轉”的寫法。上片是由蘇軾的回憶所構成的虛境,下片頭兩句則轉換成眼前的實境,而其間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後的聯絡與變化形成瞭一種“暗轉”。這是寫作藝術濃縮的結果。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九月,蘇轍將罷濟南掌書記任還京,蘇軾作該詞表達對蘇轍深切的思念之情。

熱門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埠東佳苑  數得著  李進步  泉梓  心肌  大潭  橋段  爆米花  勤力  必會  麥元黃竹坑  養子十五歲  銅代謝紊亂  外固定  黃梢  愁紅慘綠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