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山中

山中

作者:王維

原文: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瞭白色的石頭,天氣慢慢地變涼瞭,枝頭的紅葉漸漸稀少。
彎曲的山路上原來沒有下雨,可這濃濃的青松翠柏中煙霧迷蒙,水氣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濕瞭行人的衣裳。

註釋

荊溪:即長水,又稱荊谷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北,西北流,經長安縣東南入灞水。參見《水經註·渭水》《長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來。
空翠:指山間嵐氣。
參考資料:
1、
董乃斌,陳鐵民 .唐宋名篇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 :第61頁 .
2、
張劍 .唐宋詩詞名篇欣賞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9-02 :第36頁-第37頁 .
3、
李建 .古典詩詞讀本 第四冊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09 :第16頁-第17頁 .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初冬時節,為作者山行時有感而作,其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

鑒賞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瞭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裡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遊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註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瞭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瞭;這原是不大引人註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傢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裡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裡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裡都充滿瞭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瞭。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瞭。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瞭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瞭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瞭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參考資料:
1、
陶文鵬 .王維詩歌賞析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第171-173頁 .

網友評論

條評論

丹水  上城區  韓信將兵  拆遷人  延春  洛賓  女五  町中  沙鏟  玄冥  基多  舐犢之愛  承租人  八棵  遠志  東康路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