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蘆木
来源:74U閱讀網
大葉桉葉別名:桉葉,
大葉桉葉簡介:大葉桉葉,中藥名。為桃金娘科植物大葉桉EucalyptusrobustaSmith的葉。具有疏風發表,祛痰止咳,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感冒,高熱頭痛,肺熱喘咳,瀉痢腹痛,瘧疾,風濕痹痛,絲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咽喉腫痛,目赤,翳障,耳癰,丹毒,癰疽,乳癰,麻疹,風疹,濕疹,疥癬,燙傷。
大葉桉葉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發表,祛痰止咳,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主治
感冒,高熱頭痛,肺熱喘咳,瀉痢腹痛,瘧疾,風濕痹痛,絲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咽喉腫痛,目赤,翳障,耳癰,丹毒,癰疽,乳癰,麻疹,風疹,濕疹,疥癬,燙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外用:適量,煎湯洗;提取蒸餾液塗;研末制成軟膏外敷;或制成氣霧劑吸入。
註意事項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內服用量不宜過大,免致嘔吐。”
化學成分
葉中分離到大葉桉酚甲,大葉桉酚乙,大葉桉二醛A,大葉桉二醛B,藍桉醛Ia1、Ia2,5-羥基-4′,7-二甲氧基-6,8-二甲黃酮即桉樹素,4′,5-二羥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黃酮即sideroxylin,3β-羥基-11-烏蘇烯-28-酸-13(28)-內酯,3β-乙酰氧基-11-烏蘇烯-28-酸-13(28)-內酯,熊果醇,β-谷甾醇,2-甲基-5,7-二羥基-色酮-7β-葡萄糖甙,正三十烷醇,正三十烷酸。及兩個間苯三酚衍生物:1-(2,6-二羥基-3,5-二甲基-4-甲氧苯基)-2-甲基-1-丙酮,1-(2,6-二羥基-3,5-二甲基-4-甲氧苯基)-2-甲基-1-丁酮。
藥理作用
1、抗微生物作用:大葉桉煎劑1∶1體外抗菌具有中等以上抗菌活性者為70株,其中對腸道主要致病菌如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40株中具有中等以上抗菌活性者33株,抑菌率達82%,在痢疾桿菌中,以福氏痢疾桿菌、志賀痢疾桿菌、鮑氏痢疾桿菌抑菌效果好,而宋內痢疾桿菌則抑菌效果差。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八疊球菌、甲型鏈球菌、奈瑟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也有較強的抗菌力,對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揮發油體外有強大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煎劑對鉤端螺旋體的殺滅效果也較好,其成分大葉桉酚乙在管碟法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濃度為63μg/ml。
2、其他作用:大葉桉葉揮發油有祛痰作用,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促進分泌,稀釋痰液。20%大葉桉揮發油能可逆地阻斷蟾蜍坐骨神經沖動的傳導,高濃度時阻斷快,恢復慢;低濃度時阻斷慢,恢復快。從大葉桉葉中分離得到一種酚性油狀物200mg/kg灌胃,對鼠瘧疾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達99%以上。大葉桉葉提取物12mg/kg可使大鼠血壓降至給藥前的一半,維持數小時,對豚鼠、兔、貓及狗亦有降壓作用,降壓作用系釋放組胺所致;降壓部分經提純,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000。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植物圖鑒》:“健胃,驅風,祛痰,收斂和殺菌。”
2、《嶺南草藥志》:“疏風清熱,防腐止癢。治絲蟲病,感冒及流感,小兒胎毒,濕毒瘡,化膿性感染,神經性皮炎,鼠咬傷。”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防治流腦,腦炎。治小兒頭瘡,燙傷。”
4、《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行氣。治風濕痛。”
5、《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急性胃腸炎。”
6、《廣西本草選編》:“桉油霧化吸入治肺結核。”
7、《臺灣藥用植物志》:“治糖尿病,眼疾。”
8、《福建藥物志》:“治沙眼,結合膜炎,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上頜竇炎。”
9、《浙江藥用植物志》:“治咽喉炎,肺炎,急慢性腎盂腎炎。外用治天皰瘡,水田皮炎,黴菌感染。”
大葉桉葉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大葉桉樹葉30g。水煎,2次分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感冒及流感:大葉桉葉約2.5kg。煎湯熏浴。(《嶺南草藥志》)
3、防治流感,流腦,腦炎:幹大葉桉葉6-9g,或鮮品15-30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4、治哮喘:大葉桉葉12g,白英3g,黃荊3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5、治腹瀉,痢疾:大葉桉樹葉30-45g。水煎,分3次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糖尿病:有加利心葉、拔仔心葉、白豬母菜各40g,燉排骨服。(《臺灣藥用植物志》)
大葉桉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陰幹或鮮用。
大葉桉葉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幼嫩葉卵形,厚革質,長11cm,寬達7cm,有柄;成熟葉卵狀披針形,厚革質,不等側,長8-17cm,寬3-7cm,側脈多而明顯,以80°開角緩斜走向邊緣。兩面均有腺點。葉柄長1.5-2.5cm。葉片幹後呈枯綠色。揉碎後有強烈香氣,味微苦而辛。
大葉桉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桃金娘科桉屬大葉桉。形態特征
大喬木,高達20m。樹皮不剝落,深褐色,厚約2cm,有不規則斜裂溝;嫩枝有棱。幼嫩葉對生,葉片厚革質,卵形,長約11cm,寬達7cm,有柄;成熟葉互生,葉片厚革質,卵狀披針形,兩側不等,長8-17cm,寬3-7cm,兩面均有腺點;葉柄長1.5-2.5cm,傘形花序粗大,有花4-8朵,總梗壓扁;花梗短,粗而扁平;花蕾長1.4-2cm,寬7-8mm;萼管半球形或倒圓錐形,長7-9mm,寬6-8mm;花瓣與萼片合生成一帽狀體,帽狀體約與萼管同長,先端收縮成喙;雄蕊多數,長1-1.2cm,花藥橢圓形,縱裂;子房與萼管合生。蒴果卵狀壺形,長1-1.5cm,上半部略收縮,蒴口稍擴大,果瓣3-4,深藏於萼管內。花期4-9月。分佈區域
栽培於華南、西南等地,常作行道樹。原產澳大利亞。生長見習
最喜光樹種,喜溫暖濕潤氣候,深根性,具有一定的抗風力。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水濕和鹽堿,適生於酸性黃壤、紅壤、紅褐土、山地黃紅壤,以及中性鈣質紫色土和沖積土,而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不良,易衰老。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選10年以上健壯植株作母樹采種,8-10月果瓣微裂時采下攤曬3-5d,收集脫落種子,袋裝幹藏於室內,可貯藏2-3年。於春季2-3月,秋季8-9月播種,可混砂撒播,每1h㎡用種量30-45kg。播後覆土要求薄而均勻,蓋草,澆水,保持苗床濕潤,苗出齊後,分批揭除蓋章,苗高3-5cm時,應間苗、追肥。以植株矮、粗壯、根系發達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高,應采用噴灑“矮壯素”和切根的辦法培育粗壯苗木。經培育的1年生苗木,即可出圃移栽。春季或夏天雨季造林。病蟲防治
1、病害:幼苗莖枯病,多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用1%波爾多液或0.1%-0.2%高錳酸鉀噴灑。2、蟲害:小卷蛾,幼蟲危害幼苗,用90%敵百蟲1000或1200倍液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