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七
来源:74U閱讀網
胭脂木別名:
胭脂木簡介:胭脂木,中藥名。為紅木科植物紅木BixaorellanaL.的根皮、葉、果肉、種子。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具有退熱,截瘧,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發熱,瘧疾,咽痛,黃疸,痢疾,丹毒,毒蛇咬傷,瘡瘍。
胭脂木功效作用
功能
退熱,截瘧,解毒。主治
發熱,瘧疾,咽痛,黃疸,痢疾,丹毒,毒蛇咬傷,瘡瘍。用法用量
根皮用於瘧疾。樹皮用於熱病,黏膜炎。葉用於黃疸,毒蛇咬傷。果肉用於瘡瘍,傷口愈合,痢疾,腎臟病。種子的紅色樹脂用於皮膚病,且有鎮痛,解熱的作用。種子油用於麻瘋病。外種皮所含染料與石灰配合外用於治丹毒。
根皮、樹皮9-15g。果肉、種子6-9g。
藥理作用
胭脂木葉中所含的異高山黃芩素對大鼠晶狀體醛糖還原酶具強的抑制活性。相關論述
《臺灣藥用植物志》:“樹皮治發燒之加答爾,煎水服。種子之紅色樹脂物質治皮膚病。”胭脂木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熱病,黏膜炎:紅木樹皮,水煎服。
2、瘧疾:紅木根皮。水煎服。
3、外傷出血:紅木種子研粉,撒敷患處。
4、毒蛇咬傷:鮮紅木葉,搗爛外敷患處。
胭脂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常年均可采,洗凈,曬幹。胭脂木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紅木科植物紅木。形態特征
紅木,又名甘密。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枝棕褐色,密被紅棕色短腺毛。葉心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20cm,寬5-13(-1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幾截形,有時略呈心形,邊緣全緣,基出脈5條,掌狀,側脈在頂端向上彎曲,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樹脂狀腺點;葉柄長2.5-5cm,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5-10cm,序梗粗壯,密被紅棕色的鱗片和腺毛;花較大,直徑4-5cm,萼片5,倒卵形,長8-10mm,寬約7mm,外面密被紅褐色鱗片,基部有腺體,花瓣5,倒卵形,長1-2cm,粉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長圓形,黃色,2室,頂孔開裂;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數,生於2側膜胎座上,花柱單一,柱頭2淺裂。蒴果近球形或卵形,長2.5-4cm,密生栗褐色長刺,刺長1-2cm,2瓣裂。種子多數,倒卵形,暗紅色。分佈區域
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生長環境
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土壤疏松、富含腐質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