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楊
来源:74U閱讀網
穞豆衣別名:黑豆衣,稆豆皮,零烏豆皮,料豆衣,
穞豆衣簡介:穞豆衣,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黑色種皮。主產於江西、江蘇等地,較小者又稱黑小豆。具有養血平肝,滋陰止汗的功效。主治血虛肝旺之眩暈頭痛,陰虛內熱之盜汗等。
穞豆衣功效作用
功能
養血平肝,滋陰止汗。主治
1、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肝旺之眩暈頭痛,陰虛內熱之盜汗等。
2、西醫診為高血壓病屬於肝虛血瘀,植物神經紊亂等屬陰虛火旺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搗敷。
註意事項
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慎用。孕婦忌用。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油、矢車菊苷、飛燕草素-3-葡萄糖苷、果膠、乙酰內酸和多種糖類。
相關論述
1、《綱目》:生用療痘瘡目翳,搗爛敷小兒尿灰瘡。
2、《隨息居飲食譜》:止盜汗。
3、《飲片新參》:清腦,疏風熱,治頭痛。
4、《現代實用中藥》:為清涼性滋養強壯藥,有解毒利尿作用。
5、《藥材學》:養血祛風,明目益精。治陰虛煩熱,多汗盜汗,頭暈,目昏,風痹。
穞豆衣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陰虛頭暈眼花:穞豆衣9g,生地12g,枸杞子、菊花各9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癰腫:黑豆衣15g,金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30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相關配伍
1、穞豆衣配菊花:穞豆衣質輕性平,入肝腎經,能養陰血,平降肝陽;菊花味辛、甘、苦,入肺、肝經,能平抑肝陽,清肝明目。二藥合用,能滋養陰血,平肝潛陽。適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眼花等。
2、穞豆衣配浮小麥:穞豆衣有滋腎陰,退虛熱,止盜汗的功效;浮小麥甘涼,益氣固表止汗。二藥合用,標本兼顧。適用於陰虛內熱,夜間盜汗。
3、穞豆衣配扁豆衣:穞豆衣、扁豆衣均味甘性平,扁豆衣功可健脾利水。二者共用,可補虛利水消腫。適用於體虛水腫。
鑒別用藥
穞豆衣、黑豆:穞豆衣與黑豆源於一體。然穞豆衣功能益腎平肝,養血息風,為肝旺血虛所致頭痛、眩暈的常用藥,又能清虛熱以止盜汗;黑豆富含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能夠補腎,治療腰膝酸軟、浮腫;益肌膚,長服可令人肥白;並且能夠解毒,解食物中毒及藥物毒。穞豆衣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將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發芽後,搓下種皮曬幹;或取做豆腐時剝下的種皮曬幹,貯藏於幹燥處。
穞豆衣保存方法
置幹燥處,防蛀。穞豆衣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為卷曲狀或不規則的碎片。外表面棕黑色或黑色,有光澤,有的可見長圓形、灰黑色、具線狀種溝的種臍;內表面灰黃色或暗棕色,光滑。質脆。氣微,味微甘。以幹燥、色黑、無雜質者為佳。
穞豆衣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大豆。形態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西、江蘇等地,較小者又稱黑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