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糖
来源:74U閱讀網
金蕎麥別名:赤地利,赤薜荔,金鎖銀開,天蕎麥根,開金鎖,透骨消,苦蕎頭,鐵石子,野蕎子,蕎麥三七,野蕎麥根,苦蕎麥根,蕎當歸,
金蕎麥簡介:金蕎麥,中藥名。為蓼科蕎麥屬植物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的幹燥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排膿祛瘀的功效。主治肺癰,肺熱咳嗽,瘰癧瘡癤,咽喉腫痛。
金蕎麥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排膿祛瘀。主治
1、肺癰,肺熱咳嗽:本品辛涼,既可清熱解毒,又善排膿祛瘀,並能清肺化痰,故以治療肺癰咯痰濃稠腥臭或咳吐膿血為其所長,可單用。
2、瘰癧瘡癤,咽喉腫痛:本品涼以清熱,辛以散結,有解毒,消癰,利咽,消腫之效。
3、本品尚有健脾消食之功。
4、西醫診為肺膿腫、化膿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空洞伴化膿性感染、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單純皰疹、皮膚化膿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等屬於熱毒內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黃酒隔水密閉燉服。註意事項
孕婦禁用;服用後應避免日曬,慎防光敏反應。化學成分
根莖含香豆酸、阿魏酸等。
藥理作用
有祛痰、解熱、抗炎、抗腫瘤等作用。體外實驗雖無明顯抗菌作用,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凝固酶、溶血素及綠膿桿菌內毒素有對抗作用。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
2、《本草綱目拾遺》:“治喉閉,喉風喉毒,用醋磨漱喉。治白濁,搗汁沖酒服。”
金蕎麥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肺癰,肺熱咳嗽:本品辛涼,既可清熱解毒,又善排膿祛瘀,並能清肺化痰,故以治療肺癰咯痰濃稠腥臭或咳吐膿血為其所長,可單用,或與魚腥草、金銀花、蘆根等配伍應用。若治肺熱咳嗽,可與天花粉、矮地茶、射幹等同用。
2、瘰癧瘡癤,咽喉腫痛:本品涼以清熱,辛以散結,有解毒,消癰,利咽,消腫之效,若與何首烏等藥配伍,可用治瘰癧痰核;若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藥,可用治瘡癰癤腫或毒蛇咬傷;若與射幹、山豆根同用,可用治咽喉腫痛。
3、本品尚有健脾消食之功,與茯苓、麥芽等同用,可用治腹脹食少,疳積消瘦等癥。
鑒別用藥
魚腥草與金蕎麥:兩者均入肺經而功善清熱解毒消癰,主治肺癰吐膿、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及瘡腫。然魚腥草味辛性微寒,又能排膿,利尿通淋,為治肺癰吐膿之要藥,並治熱淋澀痛;還能清熱止痢,可治濕熱瀉痢。金蕎麥苦泄性平偏涼,消癰散結力強,又善治瘰癧及毒蛇咬傷;還能健脾消食,可治脾失健運之食少腹脹、疳積消瘦。相關藥品
金蕎麥片。金蕎麥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殘莖須根,洗凈,幹燥。金蕎麥保存方法
置通風幹燥處,防黴,防蛀。金蕎麥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直徑5-48μm,臍點點狀、星狀、裂縫狀或飛鳥狀,位於中央或偏於一端,大粒可見層紋;復粒由2-4分粒組成;半復粒可見。木纖維成束,直徑10-38μm,具單斜紋孔或十字形紋孔。草酸鈣簇晶直徑10-62μm。木薄壁細胞類方形或橢圓形,直徑28-37μm,長約至100μm,壁稍厚,可見稀疏的紋孔。具緣紋孔導管和網紋導管直徑21-83μm。
2、取本品2.5g,加甲醇20ml,放置1小時,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金蕎麥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表兒茶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藥材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2:0.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25%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10°C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團塊或圓柱狀,常有瘤狀分枝,頂端有的有莖殘基,長3-15cm,直徑1-4cm。表面棕褐色有橫向環節及縱皺紋,密佈點狀皮孔,並有凹陷的圓形根痕及殘存須根。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淡黃白色或淡棕紅色,有放射狀紋理,中央髓部色較深。氣微,味微澀。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片狀。切面木部黃白色或淡棕紅色,有放射狀紋理。外表皮棕褐色,密佈點狀皮孔,可見橫向環節,有凹陷的圓形根痕及殘留須根。氣微,味微澀。
金蕎麥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蓼科蕎麥屬植物金蕎麥。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化,黑褐色。莖直立,高50-100cm,分枝,具縱棱,無毛。有時一側沿棱被柔毛。葉三角形,長4-12cm,寬3-11cm,頂端漸尖,基部近戟形,邊緣全緣,兩面具乳頭狀突起或被柔毛;葉柄長可達10cm;托葉鞘筒狀,膜質,褐色,長5-10mm,偏斜,頂端截形,無緣毛。花序傘房狀,頂生或腋生;苞片卵狀披針形,頂端尖,邊緣膜質,長約3mm,每苞內具2-4花;花梗中部具關節,與苞片近等長;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長橢圓形,長約2.5mm,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寬卵形,具3銳棱,長6-8mm,黑褐色,無光澤,超出宿存花被2-3倍。花期7-9月,果期8-10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道地產區
產於陜西、江蘇、江西、浙江、湖南、河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山谷濕地、山坡灌叢,海拔250-3200m。生長見習
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肥力、溫度、濕度的要求較低,耐旱耐寒性強。適宜栽培在排水良好的高海拔、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而不宜栽培在黏土及排水性差的地塊。喜溫植物,在15-30℃條件下生長良好,在約-10℃的地區栽培可安全越冬。栽培技術
選擇排水良好、地勢高的砂壤土種植,要求土壤耕作層厚度在30cm以上。根莖繁育種植一般在春季進行整地,高海拔地區(800m以上)在解凍後進行,以不翻出生土為原則,耕深30-45cm。結合耕翻,施廄肥或土雜肥18.0-22.5噸/公頃、過磷酸鈣750千克/公頃,接著耙細、整平,做成寬1.80-2.25m的畦,長度隨地形而定,為便於操作,一般情況下以6-10m為宜,過長應開溝,另開廂做畦。病蟲防治
蚜蟲及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