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根藤
来源:74U閱讀網
犀角別名:低密,烏犀角,香犀角,
犀角簡介:犀角,中藥名。為犀科rhinocerotidae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具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的功效。主治傷寒瘟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犀角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定驚,解毒。主治
傷寒瘟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1-2g;煎湯,1.5-6g;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
註意事項
1、《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氣。”
2、《本草經集註》:“松脂為之使。惡y菌、雷丸。”
3、《綱目》:“升麻為之使。惡烏頭、烏喙。”
4、《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太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化學成分
主要含角蛋白,其他蛋白質、肽類及遊離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類等。
犀角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溫熱暑疫,痙厥昏狂,譫語發斑,舌色幹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兼治痘瘩毒重,夾帶紫斑,暨痘疹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犀角3g,生地30g,赤芍15g,牡丹皮10g。水煎服,日2劑。
2、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犀角尖6g(沖磨),元參心9g,蓮子心1.5g,竹葉卷心6g,連喬心6g,連心麥冬9g,水煎服。
3、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30g,黃連(去須)1g,山梔子仁45g,上五味,粗搗篩,每服15g,水1000ml,煎至500ml,去滓,溫服。
4、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犀角屑30g,茵陳60g,黃芩30g,梔子仁30g,川升麻30g,川芒硝60g,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2g,以水1000ml,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5、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30g,生地黃240g,芍藥90g,牡丹皮60g,上四味,細切,以水4000ml,煮取1500ml,分3服。
6、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60g(鎊屑生用),桔梗60g(生用),上二味,搗羅為散,暖酒調下6g。
犀角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犀性兇猛,狩獵時須先隱伏路旁,開槍射殺,或察其足跡出沒之路徑,在途中設陷阱以捕獲之。殺死後將犀角割下即可。
犀角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犀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cm。表面為烏黑色,下部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高約3cm,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凈的堅硬直刺,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長約9-15cm,深約3cm。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cm,高2-4cm。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20cm,寬11-14cm,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cm,並佈滿鬃眼狀圓點。角質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紋。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
犀角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形態特征
犀牛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僅次於大象體型大的陸地動物。所有的犀類基本上是腿短、體粗壯。體肥笨拙,體長2.2-4.5m,肩高1.2-2m;體重2800-3000kg,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犀牛6歲成熟,每胎產1仔,一生也隻能生5-6胎。分佈區域
主產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