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
来源:74U閱讀網
烏棒子別名:水黃楊木,倒蓮花,三岔子,土八爪,毛籽紅山桂,木本遠志,野桂花,
烏棒子簡介:烏棒子,中藥名。為遠志科遠志屬植物尾葉遠志PolygalacaudataRehd.etWils.的根。植物尾葉遠志,分佈於我國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咽喉腫痛,濕熱黃疸,支氣管炎。
烏棒子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化痰止咳。主治
咽喉腫痛,濕熱黃疸,支氣管炎。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藥理作用
1、對幾種呼吸道常見致病及非致病細菌(金黃色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鏈球菌)皆有抑制作用(瓊脂平板挖孔法)。
2、鎮咳、祛痰作用。
3、抑菌作用。
4、抗氧化作用。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利濕,通淋。治黃疸肝炎,血尿。”烏棒子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相關配伍
1、治咽喉腫痛,烏棒子、牛蒡子、土山豆根、麥冬各15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慢性支氣管炎,①烏棒子30-60g,虎杖15g,魚腥草60g,闊葉十大功勞根30g,枇杷葉5張。水煎,分2-3次口服。②烏棒子、大血藤各30g,虎杖15g。水煎,分2-3次口服。③烏棒子30g,黃芩、金銀花、淫羊藿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劑,10d為1療程。(《全國中草藥匯編》)
烏棒子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洗凈切片曬幹。烏棒子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略彎曲。表面黃褐色,有縱皺紋。質硬、斷面黃白色。氣微,味甘。烏棒子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遠志科遠志屬植物尾葉遠志。形態特征
灌木,高1-3m;幼枝上部被黃色短柔毛,後變無毛,具縱棱槽。單葉,幾乎絕大部分螺旋狀緊密地排列於小枝頂部,葉片近革質,長圓形或倒披針形,稀倒卵狀披針形,長3-12cm,多數為6-10cm,寬1-3cm,先端具尾狀漸尖或細尖,基部漸狹至楔形,全緣,略反卷,且波狀,葉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主脈上面凹陷,背面隆起,側脈7-12對,在上面不明顯,背面突起,於邊緣處網結,網脈不明顯;葉柄長5-10mm,上面具槽。總狀花序頂生或生於頂部數個葉腋內,數個密集成傘房狀花序或圓錐狀花序,長2.5-5(-7)cm,被緊貼短柔毛;花梗長1-1.5mm,無毛,基部具三角狀卵形小苞片3枚,早落;花長約5(-8)mm;萼片5,果時早落,外面3枚小,卵形,長約2mm,寬約1.5mm,先端圓形,具緣毛,外面被短柔毛,裡面2枚大,花瓣狀,倒卵形至斜倒卵形,長4.5(-6)mm,寬約3mm,先端鈍圓,基部漸俠,具3脈;花瓣3,白色、黃色或紫色,側生花瓣與龍骨瓣於3/4以下合生,較龍骨瓣短,龍骨瓣長5mm,頂端背部具1盾狀雞冠狀附屬物;雄蕊8,花絲長約4mm,3/4以下連合成鞘,花藥卵形;子房倒卵形,徑約0.8mm,基部具杯狀花盤,花柱由下向上逐漸增粗,彎曲,頂端2淺裂,柱頭生於下裂片內。蒴果長圓狀倒卵形,長8mm,徑約4mm,先端微凹,基部漸狹,具杯狀環,邊緣具狹翅。種子廣橢圓形,棕黑色,長約1.5mm,徑約1mm,密被紅褐色長毛,近種臍端具1棕黑色的突起。花期11月至翌年5月,果期5-12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生長環境
生於石灰山林下,海拔1000-1800(-2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