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稱:劉喜奎
國籍:中國
民族:漢
職業:京劇河北梆子演員
性別:女
劉喜奎(1894-1964),原名劉志浩,後改桂緣。祖籍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黑龍村人。10歲時,拜河北梆子演員毛毛旦為師,出師後,在哈爾濱,海參崴(今俄羅斯甫拉迪沃斯托克)及津、滬一帶演出。在滬與周信芳同臺,在津、京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合作,皆獲好評。此後,聲譽日隆,與鮮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
劉喜奎在津、京演出中,引起北洋官僚及派系軍閥的垂涎,袁世凱與黎元洪次次約請唱堂會,均被拒絕。曹錕、張勛之流,妄想"明媒正娶"遭到蔑視。時有京劇名傢向其求愛,喜奎自知已得罪權貴,應允後,勢必帶累同仁,毅然拒絕這一愛情,為避開權貴對她和同仁的迫害,倉促嫁於武清縣崔昌洲。婚後,自知上當受騙,隻得將錯就錯。崔患肺病,結婚四天,即被某軍閥施計調離,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不久病逝。
劉喜奎父母去世後,舅父伴其同住傢中,身邊隻有一女傭生活一起。此時,她把精力傾註幹藝術之中,早起吊練功,研究身段,把秦腔化為河北口語,在行腔方面,作瞭改革,形成今流行的以河北字音為基礎間有極少山陜口音,曲調慷慨激昂、蒼涼古樸的"京梆子"。"七七"事變爆發,劉喜奎易名埋姓,隱居僻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從田漢處得知劉喜奎住於北京,指示文藝界領導到阜外馬勺胡同探望劉喜奎。喜奎始在社會上露面,重登舞臺。1950年,在文化部舉行的宴會上,周總理親自向她敬酒,稱贊劉喜奎為"中國戲曲界的明珠"。中國戲曲學校成立後,增設地方劇科,l955年聘劉喜奎與李桂香、秦鳳雲到校,任河北梆子班教師。l964年,劉喜奎病故於北京,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