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朋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張全義
別 稱:張居言、張宗奭
字 號:字國維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濮州臨濮
出生時間:852年
去世時間:926年
主要成就:恢復洛陽農業生產
官 職:守太尉、中書令、河南尹
張全義(852年—926年),初名居言,又名宗奭(朱溫賜名),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唐末五代時期將領。
張全義世為田農,曾參與黃巢起義,被授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後投降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屢立戰功,被表為澤州刺史,累授忠武軍節度使、守中書令,封東平王。歷仕後梁、後唐,累官守太尉、中書令、河南尹並兼領河陽節度使,封齊王。他生性勤儉,善撫軍民,政績卓著。
同光四年(926年),張全義去世,年七十五。後冊贈太師,謚號“忠肅”。
人物生平
張全義傢世為田農,曾在縣裡做小吏,多次受到縣令的困辱,於是就逃亡加入瞭黃巢的起義軍。黃巢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時,任命他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主管大齊的水運事務。黃巢失敗時,他到河陽(今河南孟縣)投降唐將諸葛爽,屢立戰功,諸葛爽表請唐廷任他為澤州(今山西晉城)刺史。唐昭宗賜其名張全義。
光啟二年(886年)十月,諸葛爽病死,大將劉經與張全義立諸葛爽之子諸葛仲方為留後。劉經與諸葛爽另一大將李罕之爭奪洛陽澠池(今屬河南)一戰,劉經為李罕之所敗,退守河陽。諸葛仲方年幼,劉經派張全義前去抵敵,張全義竟與李罕之結為同盟,調轉矛頭進攻劉經,結果被劉經打敗。他與李罕之退保懷州(今沁陽),並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軍的聯合進攻下,劉經和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溫。於是李罕之自領河陽節度使,任命張全義為河南尹,治理洛陽。
當時的洛陽,經過多年戰亂,僅存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張全義初到時,那裡“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全義麾下,才百餘人,相與保中州城。四野俱無耕者”。張全義從他的部下中選出18人為屯將,每人發給一面旗一張榜,到周圍18縣的殘存墟落樹旗張榜,招撫流散逃亡的民眾,勸耕農桑,恢復生產。張全義為政寬簡,除殺人者要償命處死以外,其餘都從輕處罰。“無嚴刑,無租稅,民歸之者如市,又選壯者教以戰陣,以禦寇盜。數年之後,都城坊曲,漸復舊制。諸縣戶口,率皆歸復,桑麻蔚然,野無曠土。”洛陽周圍30裡內,有蠶麥豐收的農傢,他一定親自到訪,召來全傢老幼,賞給酒食衣料,表示慰勞。“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良麥佳繭則笑耳”。對於有田荒蕪的,他就召集民眾查問原因,有因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鄰裡負責助耕。“由是鄰裡有無相助,故比戶皆有蓄積,兇年不饑,遂成富庶焉”。(《洛陽搢紳舊聞記》)
李罕之是張全義的“刻臂為盟,永同休戚”的患難之交,又是他的上級,因軍中乏食而經常向張全義求取軍糧及縑帛,次數多瞭,張全義不滿。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於李罕之出兵攻打河東的晉(今山西臨汾)、絳(今新絳)二州時,乘其後方無備,派兵襲取瞭河陽,自任河陽節度使。李罕之無奈,投奔李克用,討得援兵三 萬回攻河陽,圍困日久,城中食盡,張全義部“啖木屑以度朝夕”,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兵救援才得解圍。朱溫安排大將丁會守河陽,令張全義依舊擔任河南尹。張全義感謝這一次救命之恩,從此聽命於朱溫。
朱溫挾唐昭宗東遷洛陽前,令張全義修繕洛陽宮殿,他十分賣力。朱溫打算篡唐時,他擔心朱溫對他不放心,就主動避讓權位。朱溫就調他為天平軍節度使、守中書令,封為東平王。唐昭宗被弒後,又將他調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軍節度使、判六軍諸衛事。
朱溫建梁稱帝後,又令張全義兼河陽節度使,進封魏王,賜名宗奭,想是朱溫要他以當年輔弼周天子的召公為榜樣努力為後梁效勞。張全義則一直小心謹慎,不但竭盡全力做好朱溫的後勤供應,而且忍辱到瞭常人難以接受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年),“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繼祚憤恥不自勝,欲剚刃太祖,全義止之曰:‘吾為李罕之兵圍河陽,啖木屑以為食,惟有一馬,欲殺以餉軍,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繼祚乃止。”
由此可見,張全義在後梁盡管位極人臣,進爵封王,可還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後梁末帝朱友貞時,張全義未受信任,曾經請求到河北指揮作戰,未被采納。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占梁都開封,他從洛陽趕去覲見,泥首待罪。由於在後梁時他常通過其弟張全武秘密與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勖待他很客氣,撫慰久之。張全義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棲惡木,曾飲盜泉,實有瑕疵”,改去朱溫所賜宗之名,並請李存勖洛陽行郊天之禮,公開表示效忠新朝;另一方面又通過關系,厚賂李存勖的皇後劉氏,竟至使劉皇後認他為義父,真可以說是費盡心機。
因此,張全義在後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為魏王,後改封為齊王,任命為守太尉、中書令、河南尹並兼領河陽。可是他處理政務很馬虎,凡百姓詞訟,以先訴者為得理,以是人多枉濫,為時所非”。另外,他與河南的一個縣令羅貫有私憤,便通過劉皇後在李存勗面前說羅貫的壞話,結果羅貫被殺,“冤枉之聲,聞之遠近”。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趙在禮據魏州發動兵變,李存勖打算親自征討,大臣們則主張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勖本不答應,最後在張全義的力薦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後便與變兵合流。張全義聞變後,憂懼不食而死,終年七十五歲。
天成(926年—930年)初,冊贈太師,謚號“忠肅”。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