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戴名世
別 名:憂庵
國 籍:中國
出生地:安徽桐城
職 業:文學傢
代表作品:《四書朱子大全》
官 位:翰林院編修
成 就:康熙四十八年榜眼
戴名世,1653年三月十八日(4月16日)生,幼時傢境相當貧寒,對他來說,這是一個窘困多艱的時期,也是一個發憤立志的時期。其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以及由此而來的生活磨煉,不僅鑄就瞭戴名世獨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為他日後的思想發展奠定瞭堅固的基礎。戴名世自幼即刻苦上進,力學古文不輟。
他“
一日不讀書,輒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書,往復觀玩,可以忘寢食
”(《與朱生書》)。戴名世六歲開蒙就讀,十一歲熟背《四書》《五經》,被鄉裡長輩公認為戴氏“秀出者”(《戴母唐孺人壽序》)。由於孜孜不倦的追求,戴名世年未及弱冠即善為古文辭,二十歲起開始授徒以養親,二十八歲以秀才入縣學,不久後以拔貢生入京師,補為正藍旗教習。戴名世十三年的開館執教,使其對社會對生活都有瞭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明清之際熾熱的民族思想推動下,戴名世在青少年時期就日漸樹立起“視治理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戴名世三十四歲時被督學使者李振玉薦入國子監。作為一個正直的文士,他不願“曳候門之裙”,因此隻能過著冷落、孤寂的生活。此後,他在京師與徐貽孫、王源、方苞等人相聚,往往“極飲大醉,嘲謔罵譏”,使達官貴人們側目。戴名世與方苞等人的結合,是以針砭時弊、振興古文為共同旨趣的。他們每每“酒酣論時事、籲嗟咄嘻,旁若無人”(戴名世《北行日記序》)。這毫無疑問招來瞭公卿大夫們的仇視和攻擊。而他們在古文創作方面的長期切磋研討,也有力地推動瞭古文的發展;他們的古文創作實踐,又哺育著桐城派的誕生。戴名世早就立下瞭“欲上下古今,貫穿馳騁,以成一傢之言。……則於古之人或者可以無讓”(《初集原序》)的宏大願望。當時,因為明史資料散逸頗多,有些又失於記載,因此尚無人能寫明史。而戴名世每以史才自負,他很想仿效《史記》形式,作出綱目,然後廣泛搜羅資料,相互參證,力求真實,寫出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因此他廣遊燕趙、齊魯、河洛並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訪問故老,考證野史,搜求明代逸事,不遺餘力。一時之間,文名播於天下。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戴名世的弟子尤雲鶚把自己抄錄的戴氏古文百餘篇刊刻行世。由於戴氏居南山岡,遂命名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此書一經問世,即風行江南各省,其發行量之大,流傳之廣,在當時同類的私傢著作中是罕見的。正是這本書,使戴名世流芳文壇兩百多年,卻也使他遭致殺身大禍。
戴名世的晚年,基本上持一種與清政府合作的態度。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戴名世年已五十二歲,赴順天鄉試,中第五十七名舉人。第二年參加會試未中,復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再試,中會試第一名,殿試以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俗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在京供職,參與明史館的編纂工作。
時過兩年,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錄有南明桂王時史事,並多用南明三五年號,被禦史趙申喬參劾,以“大逆”罪下獄,又兩年後1713年二月初十(3月31日)被處死,死年六十歲。
此案株連數百人,震動儒林。當時政界和學術界的知名人士如桐城派開山鼻祖方苞、侍郎趙士麟、淮陰道王英謨、庶吉士汪汾等三十二人”都被牽連其中。這就是著名的“
清初三大文字獄
”之一的“《南山集》案”。“《南山集》案”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社會原因。滿清貴族入關掌握中原政權後,雖然采取瞭一些籠絡人心的措施,但“剃發”、“圈地”等一系列野蠻的民族壓迫政策乃使人心思變,清統治頗為不穩。於武力鎮壓後,清廷又特別重視從思想上加以嚴厲鉗制,動輒屢興大獄,深文周納,羅織罪名,對他們認為不馴服的知識分子進行酷烈的鎮壓。戴名世遂罹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