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文廷式 近代詞人

文廷式 近代詞人

中文名:文廷式

出生地:廣東潮州

職 業:近代詞人、學者、維新派思想傢

祖 籍:江西省萍鄉市  

逝世地: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楊岐山 

文廷式墓:江西省萍鄉市楊岐鄉壽桃峰下

清咸豐六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公元1856年1月21日)生於廣東潮州,成長於官宦傢庭。幼年就在傢塾就讀,人極聰慧,有書文過目即能背誦之才。十七歲時(同治十一年)受業於廣東名儒陳沛之門下,文華得以猛進,為菊坡精舍高材生。光緒八年壬午,以附監生領順天鄉薦,中試舉三名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保和殿大考翰林,巨得翁同和與汪鳴鑾援手,年僅三十九歲的文廷式考取內閣中書第一名。次年春鬧,中式恩科貢士,由戶部帶引見,復試一等第一名。殿試第一甲第二名(即榜眼),賜進士及第,授職翰林院編修,旋充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篡修,本衙門撰文。

文廷式是光緒帝瑾妃、珍妃的老師。也因與瑾、珍二妃是世交,為此在光緒心目中有著一定地位。後在大考翰詹,經德宗(光緒帝)復看卷時專書珠諭幹預,親自提擢,欽定廷式一等頭名,由編修上升為翰林院侍讀大學士,兼日講起居註官。不久,又派他稽查右翼宗學,教習庶吉士,協同內閣看本,署大理寺正卿等職。當時在京中官場中,他一時“聖眷”握厚,引人註目。

光緒十六年(1890),成進士,授編修。二十年大考,光緒帝親拔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註。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與黃紹箕、盛昱等列名“清流”,與汪鳴鑾、張謇等被稱為“翁(同龢)門六子”,是帝黨重要人物。中日甲午戰爭,他力主抗擊,上疏請罷慈禧生日“慶典”、召恭親王參大政;奏劾李鴻章“昏庸驕蹇、喪心誤國”;諫阻和議,以為“辱國病民,莫此為甚”。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與陳熾等出面贊助康有為,倡立強學會於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鴻章姻親禦史楊崇伊參劾,被革職驅逐出京。這一時期,文廷式益潛心時務,其《琴風餘譚》、《聞塵偶記》,記甲午、乙未間時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革職歸裡後,撰有《羅霄山人醉語》,痛感“中國積弊極深”、“命在旦夕”,提出“變則存,不變則亡”,鼓吹“君民共主”,傾向變法,但又以為不可急切從事。戊戌政變後,清廷密電訪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1900)夏回國,與容閎、嚴復、章太炎等滬上名流,參加唐才常在張園召開的“國會”。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清廷復下令“嚴拿”。此後數年,文廷式往來萍鄉與上海、南京、長沙之間,沉傷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學自遣,同時從事著述。這時期所著雜記《純常子枝語》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清光緒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終因壯志難酬,抑鬱苦悶,在萍鄉城花廟前的傢中與世長辭,年僅49歲。文廷式去世後,被安葬在楊岐普通寺後的半山腰。墓葬面積50平方米,墓堆長4米,高1.1米,坐西朝東。墓前原有石碑坊,後有墓碑,高2米,寬1米,墓碑用正楷字刻“誥授中憲大夫晉封資政大夫曰講起居註官翰林侍讀學士顯考文公諱廷式府君之墓”,墓碑左右有石刻對聯。墓碑左是文廷式後嗣的碑文,右為南昌知府沈增植作的墓表,墓表簡述瞭文廷式的生卒年月日和他博學多才、韜略滿腹、為官清正的高尚品格,以及逝前病況。文廷式的墳場,不少遊人向他拜祭,敬仰文廷式始終不渝的愛國熱忱和不畏權勢,敢於鬥爭的浩然正氣。

新開店  海洛  支中  木柄  三任  羅村站  大興區  合美  工業大學  團莊組  封城  甘盆  油坊  鋼琴譜  富力尚悅居  試院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