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令哥 報奪妻之恨而弒父
来源:74U閱讀網
韓非簡介:韓非子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傢、思想傢,政論傢和散文傢,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傢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傢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瞭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瞭先秦法傢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瞭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瞭理論根據。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瞭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瞭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善著書。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采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瞭《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瞭他。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傢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傢、墨傢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傢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傢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傢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傢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被秦始皇所欣賞,並為秦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傢奠定瞭基礎。後所奉行的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它一定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其" 法、術、勢" 相結合的理論。
中國正處在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變革時期,原來單純靠行政手段調節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方法已經不適用,需要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作為主要的調節手段。因此,國傢提出瞭"依法治國"的方略,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加快瞭制法的步伐,也制訂出瞭一大批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國際適用性的法律法規。韓非子"以法為本"的主張得到現實的實踐,成為當代的主流思想。韓非子還強調"以法為教",也使我們更加懂得,除瞭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讓廣大人民群眾知曉法律,運用法律,遵守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
韓非子的"術"是指君王統治的手段和策略,拿到今天來看,可以變為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如對被管理者要進行業務考核,要讓其名符其實;對工作有成績的給予褒獎,對工作不稱職的給予責罰;在幹部任免上要從基層選拔。韓非子說"使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 對於保證管理者的質量至關重要。
"勢"就是君主的權力和地位,可以理解為國傢權威。無論在專制時代還是民主時代,國傢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權威都是必須肯定的,否則政出多門,言出多傢會導致混亂。我們國傢正在深化改革,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和積極性搞活我們的經濟,這就有可能出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某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對於統一的政令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辦法,致使中央的許多符合中國人民長遠利益的法律、政策貫徹不下去,最終損害瞭國傢和人民的利益,也使老百姓對國傢的權威性提出疑問。所以我們必須要樹立國傢的威信,以便使法律得以貫徹實施。
在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多種價值觀並存、多種道德觀念碰撞的今天,重提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非常有必要。雖然我們處於不同的時代,但同屬新舊觀念、新舊體制更替之時,我們也必須把"法"放在首要位置,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輔之以權威和手段,即:"抱法、處勢、行術",使我們的國傢更具競爭力,保證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穩步發展。
政治
●封建專制韓非在國傢政體方面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傢,韓非子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韓非還繼承瞭荀子關於封建專制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倡導者。
雖然我們可以說儒傢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與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有一定關系,但是都不如韓非講的明確。《韓非子·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韓非把臣、子、妻對君、父、夫的從屬關系作瞭肯定,並把三者的順逆看成是天下治亂的"常道"。這就有瞭三"綱"的基本內容。加上韓非的"法"、"術"、"勢"的政治主張,便使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基本上形成瞭。
●中央集權韓非子繼承和總結瞭戰國時期法傢的思想和實踐,提出瞭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傢實踐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傢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子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瞭"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隻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瞭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傢,提供瞭理論依據。
●名實相符韓非子另主張""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根據臣民的言論與實績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
對於民眾,他吸收瞭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隻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傢);2、言談者(指縱橫傢);3、帶劍者(指遊俠);4、患禦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鏟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制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傢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瞭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傢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瞭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瞭先秦法傢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瞭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瞭理論根據。
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傢、墨傢為顯學,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觀點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改革
●改革圖強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瞭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瞭"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
韓非主張社會歷史進化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瞭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韓非子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瞭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
韓非子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系起來,這在當時是難得的。韓非子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系有瞭初步認識,註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少的關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傢。
●改革變法中國人慣於尊重過去經驗,這個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哲學有巨大的影響。從孔子的時代起,多數哲學傢都要找古代的權威來支持自己的學說。孔子喜歡援引的古代權威是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與儒傢辯論時,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為能凌駕墨傢之上,往往援引堯舜,因為他們是傳說中比夏禹更早的聖王。最後,道傢為勝過儒傢和墨傢,又請出伏羲、神農,據說他們比堯舜還要早幾百年。而法傢的主張與他們完全不同,法傢堅持歷史進化論,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這在諸子百傢中難能可貴。
法傢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變法圖強。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瞭"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瞭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傢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韓非子註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瞭理論根據。
法律
●以法為本
法傢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瞭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瞭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瞭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傢在法理學方面做出瞭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傢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瞭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法傢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裡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裡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瞭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依法治國韓非子著作總結瞭前期法傢的經驗,形成瞭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
韓非子著重總結瞭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瞭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傢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瞭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瞭"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子第一次明確提出瞭"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治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瞭積極的影響。
韓非子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贊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瞭"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適應瞭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瞭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法不阿貴儒傢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傢認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以法為教韓非主張以法為教,意思就是除瞭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出處 《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韓非的法傢思想最偉大的實踐者是秦始皇,秦國的教育制度,便為法傢思想。以法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強思想法制,鞏固中央集權的標志之一。
法教是與禮教相對立的。在秦未統一六國時,秦孝公就同商鞅、甘龍、杜摯三大夫討論 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國政權後,便強調以法制取代禮治。所謂 知者作法 而 賢者更禮(《商君書·更法》)。他還寫瞭奏書,陳述 明主忠民產於今世,而散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於法 (《商君書·慎法》)。
哲學
●法傢思想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指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於道德之意"。說明韓非思想源於道傢,以老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道論與辯證法為他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君人南面之術"尋求哲學基礎,而且開拓瞭道傢的形下之道。在《韓非子》一書中,無論是《解老》、《喻老》,還是《主道》、《揚權》、《外儲說右下》、《八經·主道》、《南面》等,所闡述的都是"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本道》)。韓非以"法、術、勢"皆源自對道傢的政治解釋,使道傢的"無為"內涵從形而上滑落到形而下,關註政治與人生。韓非在《解老》、《喻老》、《主道》、《揚權》諸篇中,都吸取瞭道傢的思想。韓非思想的根源來自於老子以及《鄭長者》。
韓非子雖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張卻與荀子大大相反,他沒有承襲荀子的儒傢思想,卻愛好"刑名法術"之學,且歸本於"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韓非總結法傢三位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傢,此為法傢之博采眾長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見韓非著作部份篇文內容就佩服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意思是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遊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瞭!在韓非死後,當代各國國君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子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系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強調君主統制權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禦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傢。
韓非子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喻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為道法傢,意味從道傢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傢思想。從思想上說,韓非子是法傢的集大成者;從政治上說,商鞅是法傢最傑出的人物。商鞅以其思想和行動,創造瞭一個國傢的富強,奠定瞭天下統一的基礎,開創瞭一個新時代。法傢這兩個巔峰人物,都從老子那裡得到瞭豐富的營養。
道是變化的,天地是變化的,人是變化的,社會是變化的,治理社會的方式方法也是變化的。但道也有相應的穩定性,這個穩定,就是人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在現實中就是法。法就是依著道而建立的。法必須隨時代變化,法必須人人遵守。因為認識到萬事萬物的變化,韓非子、商鞅同老子一樣,也是反傳統的。韓非子取《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認為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與方式,隻要順著大道即可。韓非認為無為,落實在君王統治上,應該是無論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測與掌握,此觀點還包括施政習慣,統馭方式等,應該陰晴不定,難以掌握。如此才不會反被臣下駕馭,這也就是申不害的"術"。
韓非子之學成為法傢,又歸本於道傢。其最高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但其學說過於尊君,為後世所詬病。
●唯物主義韓非子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瞭"道"才有瞭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鬥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瞭"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瞭它與"道"的關系。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子的認識論繼承瞭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韓非子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韓非子提出瞭"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就是實踐。韓非認為,不經過實踐(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辯證法韓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著,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為常。"(《解老》)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瞭"矛盾論"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 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韓非子的政治思想為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對立統一的矛盾論問題的哲學傢,他的哲學思想包含瞭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瞭人們的思路。韓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傢。
●道生法"無為,而無不為""道生法"是道傢的思想,它也是法傢的思想,在韓非子看來,君王應當具備的一項品質便是"為無為",自己表現出"無為而治"。韓非子說:君王應如"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佈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韓非子·大體》)
●法傢三治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瞭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瞭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禦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勢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司馬遷指韓非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韓非總結法傢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傢,此為法傢之博采眾長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見韓非著作部份篇文內容就佩服地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遊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瞭!"在韓非死後,當代各國國君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中央集權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形成,是時代需要的產物。戰國時代,封建諸侯已經建立瞭政權,並進行瞭改革。處於戰國中期的孟子雖有"定於一"的大一統思想,但那時諸侯割據,戰爭頻繁,旗鼓相當,誰也吞並不瞭誰,還沒有具備統一的條件,因此,不能提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來。隻有到戰國晚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強盛,統一六國的條件已經具備,在客觀上有瞭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迫切需要,因此,才有韓非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產生。
韓非所說的君臣關系與孔、孟所講的君臣關系有很大的區別。孔子認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③君臣關系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孟子認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④孟子還認為,國君若不行"仁政"就可以流放,甚至還認為殺昏暴之君不叫殺君,而叫"誅一夫"。⑤這裡,不存在臣對君絕對服從的問題。《韓非子·備內》認為,君臣之間,國君與其傢庭成員和左右親近之間,都充滿著尖銳的矛盾。他說,群臣服從國君,並不是有骨肉之親,而是受到國君權威的束縛,不得不如此。事實上,朝廷裡如《韓非子·楊權》所說:是"上下一日百戰"。"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一旦臣下羽毛豐滿,條件成熟,就可能對國君取而代之。因此,要鞏固國君的地位,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韓非·楊權》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即把一切大權都集中在國君一人手中,全國各地都對國君負責。《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能獨斷者,故可以王天下。"韓非這種思想,在君臣關系上,是站在維護國君的絕對統治權的立場上說話的,它直接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秦王朝的建立奠定瞭理論基礎。
韓非還提出,為瞭適應中央集權封建專制政權的需要,必須統一人們的思想。他說:"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①他主張獨尊法傢,禁止其他各傢學說。甚至他反對知識文化,反對藏書,主張焚書。《韓非子·喻老》說:"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這種實行思想統治的愚民政策,直接影響瞭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秦始皇采用瞭韓非的思想,完成瞭統一中國的事業,這可以說是韓非思想在歷史上取得的勝利。然而他主張嚴刑峻罰、橫征暴斂畢竟太殘酷,秦王朝隻傳瞭三代,並且期間發生瞭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最終秦二世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占咸陽,秦亡,也就宣告瞭韓非思想的破產。
雖然如此,我們對韓非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也不能一概否定。他主張"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②是對"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否定,打擊瞭舊貴族的特權。這種主張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觀點,在當時有其積極的作用。同時,韓非的思想在戰國的末期適應瞭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加速瞭秦統一中國的步伐,也有其進步意義。但是他的封建專制主義和權術思想,卻為以後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承襲,影響極為深遠。韓非加強思想文化專制的思想,也為封建統治者沿用。明清兩代更盛,康、雍、乾時期達到極點,大興文字獄,嚴重阻礙瞭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因此,批判歷史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仍是我們歷史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稱韓非,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人。思想傢、哲學傢、政論傢,法傢的代表人物。他是韓王室宗族,韓王歇的兒子。《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傢,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傢,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瞭《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
韓非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於是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自殺。
韓非據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縣出山棠溪北岸的韓堂村。韓堂村建有韓傢祠堂,而後遷至出山鎮西南,韓堂村留名至今。韓祠為韓傢宗祠,何代修築無考,但每年春節韓姓子孫敬奉韓傢宗祖一直延續,韓祠歷代修復,破損於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禮堂,有"思辨"碑石一塊,村人說曾蓋在西街井口,後無下落。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風格。
韓非著書之餘時常登臨的孤憤臺尤存,位臨棠溪岸邊,原是一處高地,松柏銀杏蒼蒼。之後,孤憤臺漸漸之低小,鄉民們平素叫"孤墳攤兒",考古和被盜均未發現萌基,專傢考證應為"孤憤"臺,正好符合韓非"驅車勸諫韓王不用"而閉門著書的歷史事實。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裡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韓非死於秦國,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屍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即孤墳攤處,另說葬九女山古墓群。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