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 近代著名京劇旦角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周致福
字 號:字震生介孚號梅仙
所處時代:清道光十八年(1838)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
民族族群:漢
出生地:浙江紹興
出生時間:1838年1月22日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
去世時間:1904年7月(清德宗光緒三十年)
主要成就:任翰林院庶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號梅仙。浙江紹興人,生於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舉人,1871年進士,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魯迅祖父。
1893年回鄉發生科場行賄案,被光緒皇帝欽定為“斬監候”,周介孚因此坐瞭八年牢。1901年被釋放回傢,1904年1月逝世。
魯迅祖父周介孚,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封建士大夫。他名致福,後改名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號梅仙,以字介孚行世。
誕生於浙江紹興,二十九歲(1867年)考中舉人,三十三歲(1871年)考中進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散館”,奉旨任江西金溪知縣。戴瞭三年多縣老爺的烏紗後,因與上級不和,1878年被彈劾免職。1879年經李慈銘指點,“賣田捐官”,以後一直在京候補,直到1888年才得瞭個內閣中書的實職。1893年因母喪丁憂回鄉,發生瞭科場行賄案,被光緒皇帝欽定為“斬監候”,從此就坐瞭八個年頭的牢。1901年被釋放回傢,又活瞭三年多,於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見解
他熱心功名,迷戀科舉,倒又並非隻讀八股文。他主張小孩啟蒙先讀《鑒略》,既可識字,又可知道中國歷史的梗概。他並不贊成小孩啟蒙一定得讀《百傢姓》、《三字經》。魯迅、周作人就都是以《鑒略》開蒙的。魯迅在《五猖會》中寫到父親要他背一段書才可以走。所背的書就是《鑒略》。周介孚還認為,小孩識字以後,可以讀小說,特別是《西遊記》,容易為孩子所接受。然後再讀《詩經》等書。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傢》中回憶說:“介孚公的確喜歡《西遊記》,平常主張小孩應該看小說,可以把他文理弄通,再讀別的經書就容易瞭,而小說中則又以《西遊記》為最適宜。”周作人還說:“小時候可以看小說,這一件事的好處我們確是承認,也是永不能忘的。”周建人也認為:祖父介孚公關於小孩讀書的主張,“是比較開明民主的”。
對於中國古典詩歌,周介孚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曾從杭州獄中將一部木板印的《唐宋詩醇》寄回傢中。書中夾有一張字條,是寫給樟壽(魯迅)諸孫的。全文如下:
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遊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詞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肖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示樟壽諸孫。
其實,青少年讀中國古典詩詞,總是按時間順序從詩經、楚辭這樣系統地讀下來的,哪裡會像周介孚所說的跳來跳去的讀。但周介孚的說法,也不失為一種詩評,一種對古典詩人的見解。至少,周介孚讀過許多中國古典詩人的詩集,並作瞭比較。
在周介孚留下的書籍中,還有一本《古文小品咀華》手抄本。此書原有耕讀軒刊本,收短小古文二百九十一篇。每篇至多千把字,最少的一篇隻二十三字。手抄本收文八十一篇,七十九篇與刊本同,文中夾批、文後評語也與刊本大同小異,似系刊本的精選本。手抄本書末有周介孚跋文:
售舊書才,挾此本,紙劣字拙,而文可讀,因以薄直得之。
介孚氏識。
從這跋文可見,周介孚還不是毫無讀書情趣的人。他竟認為這些小品文“可讀”,可見他的閱讀面不是很窄的。
介紹
周介孚沒有什麼著作。他寫過幾十首詩,裝訂成集,稱為《桐華閣詩鈔》,魯迅曾將它抄錄一過,沒有刊刻。周介孚在杭州獄中,曾寫瞭一本《恒訓》,是寫給兒孫的,也有魯迅抄本存世。《恒訓》在結尾時說:“予性介,運復蹇,不能積財以封殖,爰將生平所聞見者,可法可鑒持身保傢之道,備述此編。爾輩守之,如讀楹書,大門閭,昌後嗣,於是在乎。”這可說是他寫這本小冊子的目的。它的寫法,和《朱子傢訓》、《顏氏傢訓》等不同,在每句戒言下,他都舉一些例證,以證明戒言的正確和有效。有些例證,寫得很生動,有情節,甚至寫出瞭人的個性。
周介孚還寫瞭大半生的日記。大概從他青年時代開始,一直寫到他臨終前一天。用紅條十行紙寫。字跡端莊,每年一本,線裝得很好。放在地上,有桌子般高的兩大疊。這部日記,反映瞭晚清一個相當規范的士大夫的帶點傳奇色彩的坎坷的一生;並通過他,還反映瞭當時的京都官場和地方社會的各種動態。它應該是很有史料意義的。1919年底,魯迅回鄉接傢眷去北京時,把這些日記全燒掉瞭。魯迅說:“我這次回來翻瞭翻,好像沒有多大意思,寫瞭買姨太太呀,姨太太之間吵架呀,有什麼意思呢!”又說:“東西太多,帶不走,還是燒瞭吧!”它們就足足燒瞭兩天。值得一提的是,周介孚的兩個孫子——魯迅和周作人,都從青年時代起,用紅條十行紙或藍條直行紙記日記,每年一本,線裝成集,魯迅在逝世前一天還在記,周作人記到紅衛兵隻準他在灶間地上睡覺時止,離開逝世也不遠瞭。魯迅、周作人的日記,都已成為研究魯迅、周作人的不可缺少的資料,而且對於中國現代文化史和文學史的研究也都有重要價值。周介孚的日記要是能保存至今而予出版,不但對研究魯迅、周作人有用,而且必然受到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們的重視。
特點
從周介孚留下的某些文字墨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書法藝術脫胎於顏真卿而端莊、雄健、有力。他兒子周伯宜(魯迅父親)的書法則是端正、平和、娟秀。魯迅青年時期的書法明顯的出自乃祖一路,後來他融合魏碑,帶有隸意,形成自己的風格。周作人的書法接近乃父,平和,沖淡,和他所追求的散文風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