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器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梁令瓚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職 業:畫傢、天文儀器制造傢
主要成就:黃道遊儀、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
代表作品:《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圖卷》
年 代:唐
梁令瓚,生卒年不詳,唐朝畫傢、天文儀器制造傢。漢族,蜀(今四川)人。官率府兵曹參軍。開元九年(721年),玄宗命僧一行改造新歷(大衍歷),而無黃道遊儀測候;令瓚因創制遊儀木樣。一行稱其所造能契合自然,對推步大有幫助。後又與一行創制渾天銅儀。亦工篆書,擅畫人物。存世作品有《五星及二十八宿神形圖》一卷,北宋李公麟稱其畫風似吳道子。
簡介
梁令瓚於玄宗開元(713—741)時任集賢院待詔、率府兵曹參軍。開元九年李隆基命僧一行改造新歷(大衍歷),而無黃道遊儀測候 ,令瓚精天文、數學,因創制遊儀木樣。後又與一行共同創制渾天銅儀。工篆書,擅畫人物。此圖原分為上下兩卷,前畫五星,後畫二十八宿。五星,亦稱五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中國古時天文學傢將周天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諸星座。
他創造的黃道遊儀,為唐代先進歷法《大衍歷》的編修提供瞭先決條件;他同高僧張遂(一行,683—727年)合制的“水運渾天”儀,是當時中國獨有的天文鐘,在世界天文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繪畫可和著名畫傢吳道子媲美。唐玄宗命僧一行主持改歷,因“無由測候”而沒法著手。梁令瓚時任率府兵曹參軍,是天文業餘愛好者。他仔細研究瞭前人所制天文儀器,經過試驗、比較,按自己的設想,繪制瞭圖樣,又用木料制成模型,即“黃道遊儀”,經過常規演示,甚為精密。皇帝派一行和梁令瓚主持,鑄成金屬黃道遊儀。用它測量28宿距天球極北的度數,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瞭恒星位置變動的現象,比歐洲要早約1000年。黃道遊儀的成功,解決瞭“無由測候”的矛盾。一行根據大量觀測數據,進行統一歸算,終於寫出《大衍歷》初稿,後由歷官整理成書,頒行全國,在唐朝行用瞭29年後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史上另一偉大貢獻,是在和一行制造渾天儀的同時,發明瞭自動報時裝置,它是全世界最早的機械鐘。
生平
梁令瓚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儀器制造專傢。由於中國古代史籍對科學技術的忽視,對梁令瓚的記載相當簡略。從新、舊《唐書》的《玄宗本紀》和《歷法志》中可以知道,身為蜀人的梁令瓚大約是與僧一行(俗名張遂,公元683-727年)同時代的人,他在天文科技上作出瞭相當的貢獻,盡管記載相當簡略,卻絲毫無損於梁令瓚的科技成果在科學技術史上大放光彩。因為他創制的黃道遊儀,為唐代先進歷法《大衍歷》的編修提供瞭先決條件;他同僧一行合制的水運渾天儀自動報時裝置,開創瞭中國獨特的天文鐘先例,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朝在玄宗之前,以太史令李淳風編制的《麟德歷》作為通行歷法。這個歷法較之以前的各種歷法,有很大進步;但沒有考慮因地軸的長期運動所帶來的歲差,因而運行時間越長,誤差越大。到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已不能準確地預報日食,出現瞭太史頻奏日食不效的難堪局面。唐玄宗於是下詔,命僧一行編修新歷。
僧一行精通天文歷法,深知歷代天文學傢都註重在實測的基礎上制訂歷法,沒有天象方面的客觀依據,就無法制定準確的歷法。他向玄宗提出:欲創歷立元,須知黃道進退,請太史令測候星變。而當時掌管天文歷法和氣象的國傢機關太史監,因為沒有黃道遊儀,無由測候,難以滿足僧一行的要求。
此時,正待制於而正書院的梁令瓚,是一個對渾象頗有研究的天文業餘愛好者。渾象雖不是黃道遊儀,但二者是關系相近的天文儀器。渾象是在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有星宿、赤道、黃道、恒隱圈、恒顯圈等,用來演示渾天說的表演性儀器。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傢,都十分重視渾象的制作和運用,並不斷地改進渾象制作技術。梁令瓚仔細地研究和分析瞭前人所制渾象,特別認真地觀察瞭李淳風在唐貞觀初年所改制的四遊儀。他發現由於月亮軌道平面變化很快,黃道和赤道的相對位置也因歲差而發生緩慢的變化,但四遊儀對這種變化卻反映不出來。經過反復的試驗、比較,梁今瓚摸索著將鑲嵌在圓球上的固定黃道,改為能在赤道上移動的遊動黃道,以表示古人所理解的歲差。他按照自己的設想,繪制瞭圖樣,又用木料制成模型,即黃道遊儀,經過演示,甚為精密。
僧一行對梁令瓚的黃道遊儀很感興趣,因為這對於推算日月運行大有幫助,特別是遊動黃道能符合歲差,恰好彌補瞭李淳風四遊儀的不足。他向玄宗報告說:黃道遊儀,古有其術,而無其器。昔人潛思,皆未能得。今令瓚所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於推步尤要,請更鑄以鋼鐵。唐玄宗立即批準瞭並派僧一行和梁令瓚主持。他們帶領工匠,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開元十一年鑄成黃道遊儀。這架天文儀器除瞭具有符合歲差的優點外,還能使赤道開合,觀測者可以從黃道環上讀出所需數據,既減少瞭運算層次,又增強瞭準確性。唐玄宗對黃道遊儀非常嘉許,親自撰寫銘文,用金字書於儀輪之上,又命學士陸去泰將鑄儀時間及工匠姓名,用銀字書於儀盤下。
黃道遊儀置於專門觀察天文的靈臺上,以供觀測使用。僧一行運用這架儀器,做瞭許多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他在測量星宿的經緯度時,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瞭恒星自行的現象,即發現瞭恒星的運動,這比歐洲的相同發現約早一千年;他根據大量的觀測數據,進行統一歸算,完成瞭大衍歷初稿。開元十七年,根據大衍歷編成的歷書頒行中國,經過檢驗,比當時的各種歷法都精密得多。大衍歷後來傳人日本,行用近百年。
在制作黃道遊儀的同時,梁今瓚又與僧一行共同制造渾天儀,並在制作過程中發明瞭自動報時裝置,開創瞭中國獨特的;天文鐘先例。
渾天儀又叫渾儀,是反映當時先進的天文學理論渾天說的一種天文儀器。中國制造渾儀的歷史相當悠久,漢代張衡已開始用水力推動齒輪,使圓球運轉,正好一天一周。但到瞭唐代,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已不能適用。梁令瓚和僧一行在制作黃道遊儀時,認為改造渾天儀十分必要,渾天儀也應按照黃道遊儀的制作方法,使黃道運行,這樣,簡而易從,可以制器垂象。
梁今瓚和僧一行按照黃道遊儀的制作方法,經過反復努力,終於重新制成瞭渾天儀。新的渾天儀,用木櫃表示地平,圓球的一半在地平之上,一半在地平之下,以觀測朔望;木櫃中各施輪軸,鉤見關繅,交錯相持,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渾天儀采用傳統方法,以水為動力,使其自轉,因而稱為水運渾天。這個水運渾天儀一晝夜自轉一周,正好和周天恒星的運轉相一致。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瞭漢代科學傢張衡的設計,註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瞭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瞭。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制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準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在水運渾天儀上,還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木人每辰(合現在兩個小時)自動撞鐘。這兩個木人當然應該說是運用機械原理而制成的古代機器人。這是一個十分巧妙的計時機械,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裝置,是現代機械類鐘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才出現的威克鐘要早六個世紀,這充分顯示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傢的聰明才智。
盡管這架水運渾天儀在使用瞭一段時間後,便因銅鐵漸澀,不能自轉而進入博物館瞭。但是,梁令瓚和僧一行卻以獲得天文鐘的發明權而永垂史冊。英國著名科技史傢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中說:梁令瓚和僧一行所發明的平行聯動裝置,實質上就是最早的機械時鐘,是一切擒縱器的祖先,走在歐洲14世紀第一具機械時鐘的前面;西方關於鐘表裝置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這一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梁今瓚除瞭制造天文儀器而外,亦工篆書,擅畫人物,是唐代著名畫傢之一。他所畫的人物,也是同天文緊密聯系著的,存世作品有《王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形象逼真,活靈活現,極受稱譽。據《圖繪寶鑒》記載,宋代名畫傢李伯時贊揚梁令瓚的人物畫甚似吳生,能和當時的著名畫傢吳道子相比美,其畫藝的高超已不言而喻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