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師太 峨嵋派第三代掌門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九尾狐
外文名:Gumiho
出 處:山海經
相關地區:中國、日本、朝鮮
屬 性:異獸
相關人物:大禹
發源地古:代中國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常用來象征祥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編纂的《山海經》,而後傳至漢字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傢。《山海經》雲:“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九尾”,傳說世平則出為瑞也。《瑞應圖譜》中說:“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焉”。而《宋書·符瑞志》則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孝經》援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但是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瞭,而早期也有吃人的兇惡形象。
歷史起源
《山海經》中的《南山經》篇、《海外東經》篇、《大荒東經》篇有關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其山有狐,九尾。”又雲:“其有四足,其叫聲如嬰兒,有時也能吃人,而吃瞭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氣。”西晉著名文學傢、訓詁學傢郭璞在註釋中說:“太平則出而為瑞”。
東漢著名史學傢、文學傢班固所撰的《白虎通義》、敦煌漢魏《瑞應圖》、北齊魏收的《魏書》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統則見”等。《吳越春秋》將其與大禹治水娶塗山女嬌聯系在一起,可見其不僅吉祥而且貞貴。漢畫像石中將九尾狐與兔、 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夏朝君主姒杼曾東征後獲得九尾狐,但是即便是象征諸多祥瑞的九尾狐亦有其負面寓意,《鬱離子》:“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將作妖,求髑髏而戴之”, 《戊戌日記》:“《山海經》:食人之獸如:青丘之九尾狐”,《歷代通鑒》:“性奸詐,號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形象,具有復雜的文化內涵,總是和神秘文化聯系在一起。在眾多的獸類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鮮明的,社會覆面也極為廣闊,一乎傢喻戶曉,婦孺皆知。和其他文學意象幾樣,九尾狐意象經歷瞭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礎上的分化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