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
来源:74U閱讀網
本名:高棅
別稱:漫士
字號:字彥恢
所處時代:明代
主要作品:唐詩品匯
主要成就:提倡復古為前後七子理論奠定基礎
高棅生於元惠宗至正十年,卒於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年七十四歲。自幼秉性敦厚,孝敬父母,博覽群書,尤其擅長作詩、書法、繪畫。明洪武年間(1368~1398)高棅與陳亮、王恭等文人學士結為至交,並與鄭定、王錫等文士詩酒唱和,與林鴻、陳亮、王恭、鄭定等十人合稱“閩中十才子”。永樂二年(1404),高棅以佈衣薦入京城參與纂修《永樂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詔。永樂六年(1408)十二月,《永樂大典》編纂成功,部分編纂人士遣歸故裡,高棅仍留在翰林院,並於永樂十年(1412)升為典籍。永樂二十一年(1423),高棅卒於南京官舍。高棅的詩、書、畫時人稱為“三絕”,藝術成就甚高。他的書法推崇米芾,山水畫學元人高房山,筆力蒼古,墨氣秀潤,自成一傢。他臨摹方壺的煙雲山水畫,尤其精妙絕倫,求畫者甚眾。
高棅成就最高的是詩歌,尤精於五言古詩。他首倡詩歌以唐詩為典范,入京前所寫大量詩歌,大多描述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寫得好的可與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柳宗元詩歌相媲美。入翰林以後,多作應酬詩文,無復清思。他和林鴻被後人稱為明代閩中詩文的開創者。他編的《唐詩品匯》是明初詩歌創作上復古崇唐思潮發展的一個突出表現,對後來前後七子文學思想有直接的啟導作用。高棅的詩學思想受嚴羽的影響很深,對嚴羽《滄浪詩話》以盛唐為法作瞭進一步發揮,確立瞭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而以盛唐為正宗的思想,並強調瞭辨體的重要性。辨體的目的是為瞭正確認識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精粗邪正,長短高下”,辨體標準是提倡“盛世之音”,在藝術上崇尚“雅正沖澹”,並以李白、杜甫為代表之盛唐詩為典范。此外,《唐詩品匯》中已初步體現瞭格調說的思想。《明史·文苑傳》說高棅的《唐詩品匯》“終明之世,館閣宗之”(《明史·文苑傳》)《小草齋詩話》寫道:“明詩所以知宗乎唐者,高廷禮之功也。”也許有過譽之處,但它對明代文學思想發展無疑還是產生過較大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