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李天霞
別 名:耀宗
國 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省寶山縣縣城(今上海寶山區)
出生日期:1907年12月23日
逝世日期:1967年2月10日
職 業:國民黨陸軍中將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主要成就:抗日時期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衡會戰
李天霞(1907—1967),字耀宗,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陸軍中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74軍(整編74師前身)旅長、師長、副軍長,與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軍長、餘程萬師長、廖齡奇師長、張靈甫副師長等均為該軍代表人物。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00軍軍長、國民革命軍整編第83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一兵團第一縱隊司令官、國民政府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國民革命軍第73軍軍長等職。1949年9月因福建平潭失守,蔣介石以“擅自撤退有虧職守”罪名判處他有期徒刑十二年,從此一蹶不振,結束軍旅生涯。1967年2月10日(正月初二),在臺北與世長辭,享年60歲。
早年經歷
李天霞,1907年12月23日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縣城(今上海寶山區)一個殷實商人傢裡。其父李靄亭在傢排行老四,原先在吳淞鎮經營米業,後來在上海四川北路海寧路西端開設“慎大米行"和南市三牌樓“宏大米行”。其母劉氏是吳淞鎮大米商劉傢的獨生女,李5歲隨母移居上海(住慎大米行樓上),因米行地處鬧市,雇員們投其所好經常帶李出入各種娛樂場所,自封孩子王。童年好勝逞強的習氣,使其後來在戎馬生涯中專橫剽悍。李先後就讀於周傢宅私塾、中西公學、市北公學、江南大學。李敬慕市北公學裡的3位老師,教歷史和數學的朱劍蘭老師,其文筆犀利,經常在報上發表文章。李最喜歡聽他講每個歷史時期的治亂之策。語文老師李肖白,一手好字,好文章,朗讀時聲情並茂,像個話劇演員。英文老師潘公展(後為政壇風雲人物),英語純正,讀寫俱佳,他經常增加同學們的作業,李天霞常為英文造句開夜車,受益匪淺。
李讀小學、中學期間都由他的表姐俞玉佩接送。她比李大十幾歲,其外祖父是個武師,父親是個武秀才。因從小耳濡目染,有些功夫。但個性溫柔賢淑,對李體貼入微,飲食起居定時定量,每晚替李洗浴後還要進行按摩。李的身體在表姐細心照顧之下逐日健壯,以致在軍旅生涯中健步如飛,甚至數日不眠仍精神十足。
李的母親患腸癌而死,留下一對兒女——李天霞和李惜陰(兄妹相差6歲),不久父親續弦,娶的是黃舉人傢的老小姐。1922年6月,上海地區發生鼠疫,李的父親和繼母雙雙病故。其父享年未滿五十歲,可是留下的遺產令李的大伯、二伯垂涎,幸虧忠誠老實的大管傢朱表叔和準嶽父徐盛江出面幹涉才免遭瓜分。徐盛江是縣城的土豪,數代是鹽商。民國後,鹽商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傢業日漸敗落。他早就想高攀李傢,雖說親傢亡故,但大筆的遺產仍像磁鐵般吸引他,經他與李傢族長遺老們頻繁接洽,總算替李天霞保住瞭大部分的財產,當然,也使他如願以償。1922年農歷10月,李天霞和徐盛江的女兒徐文娟(岫芬)結為伉儷,婚後李仍回上海讀書,每周回傢一次。上海是個燈紅酒綠的大都市,李不甘寂寞經常和童年的夥伴,大學的同窗好友周大偉出入賭場和色情場所,李從小有沐浴的習慣,更喜歡去虯江路17號日本按摩院消遣。
1923年秋“日本天勝娘魔術團”在上海北四川路52號“愛普盧戲院”公演。李為此著魔,每晚必看,尤其欣賞“催眠術”表演,拜魔術團的田巖夫為師。每天中午田巖夫和幾位日本少女來李傢傳授技藝,直到一個月後她們演畢回國,學費交瞭200元,可是招待吃飯送禮卻花費2000元。“催眠術”學會瞭,為日後研究運用高級心理學奠定瞭基礎。李天霞對九流中的陰陽學說,即麻衣相術生辰八字及奇門遁甲頗感興趣,限於隻知熟背而不能運用。直至從軍後,部隊駐紮松潘,在深山古廟裡遇一老僧開解,才將這些學術研究入門。
李天霞在17歲時,交往的朋友甚多,不乏三教九流。因為他有錢,別人向他開口,從不打回票。當時,在北四川路海寧路一帶已小有名氣。這引起瞭幫會的註意,有人引薦他拜老頭子,因幫規繁瑣被謝絕。雖說李沒有參加幫會,但仍與“青幫”“洪幫”的朋友保持密切的關系。1924年春天來到瞭,李天霞18歲,身強力壯,眉宇間顯露出軍人的氣質。身為中國國民黨黨員的體育老師顧
名世很器重他,經常和他談論中國歷史,指出隻有從事革命運動,才能打倒禍國殃民的軍閥,並且送瞭幾本有關“三民主義”的書給他。李似乎從書本中找到瞭人生價值和奮鬥目標。顧老師創辦“新江蘇周刊”,李捐贈500元,並用“天涯”筆名寫瞭幾篇大罵軍閥的文章,雖說作品幼稚,但經顧老師潤色後仍刊載出來,李受到很大鼓舞,逐漸充實瞭革命知識,堅定瞭打倒軍閥的決心。同年10月15日李由顧先生介紹,在上海環龍路44號(今南昌路)中國國民黨上海黨部辦瞭入黨手續。11月中旬,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召開國民會議,17日抵達上海,李隨顧老師參加瞭盛大的歡迎儀式。李回來後熱血沸騰,決心投考黃埔軍校報效祖國。1925年3月,李接到組織通知;4月19日乘太古公司的“廣肇輪”去廣州。李唯恐妻子反對,欲借去香港讀書為名離開上海。4月19日晚,李由朱表叔送上船。同去廣州的有幾十個青年人,其中除顧老師外還有毛邦初(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侄子,後任國民政府空軍副總司令),方先覺(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兵團副司令官),錢東亮(後任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將部員)等。幾天後,轉乘小火輪到達黃埔,隨即進入黃埔軍校招待所。那是一排排瓦房式的茅草房,已經住瞭許多人,北方口音居多。經過文化考試和體格檢查後,李脫穎而出,在1225名錄取者中名列17,編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團第七連,從此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
1927年8月,李隨北伐軍南下廣東,阻截南昌起義部隊,於會昌之役負傷。後隨軍由粵經閩浙至松江。1928年,李任整編3師15團3營營長,部隊駐上海曹傢渡,經常回老傢寶山探親。翌年,其妻分娩,三天後患產後熱身亡。尚在襁褓中的男嬰取名李塞安,暫由外婆扶養。這時李傢傢產己被嗜好鴉片的嶽父揮霍殆盡。1930年,李擔任教導第3師2團2營營長轉戰湘鄂,在瀏陽娶盧淡蓮為妻,後任80團中校團副,因團長夏楚中升旅長,而自己未能轉正,托病辭職,回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八期任第九隊隊長。
1932年,李調任“南昌行營”第一廳中校參謀。1933年,李任保定編練處第6團中校團副。1934年,調江西撫州任補充第一旅3團上校團長。參加對中共蘇區第五次圍剿,與方志敏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作戰,使紅軍7軍團和紅軍10軍團在江西譚傢橋玉環山遭到慘敗。補充第一旅受到“南昌行營”嘉獎。此後該部開赴川陜邊境阻截長征中的紅軍於藏臘。
1936年秋,回師漢中,補充第一旅擴編為51師(師長王耀武),李任少將副師長,此時恰逢西安事變,51師被編入“討逆軍”第10縱隊。該師從漢中經子午谷進出於西安以西地區,與其它國民革命軍形成對西安的合圍之勢,最終因西安事變和平解決,51師奉命折回。
李天霞多年未回故裡,思念傢鄉父老鄉親。1936年年底,他攜妻盧淡蓮和勤務兵搭機取道西安飛回上海。寶山縣縣長聞知,親自迎接設宴款待。李的原配夫人徐氏去世多年,其父與兩個配偶也蓋棺十餘年,四隻靈柩一直寄放在寶山城北偶的廟裡,李在眾多鄉親簇擁下前往祭掃。李說早應該讓他們入土為安,他花瞭100元在西北買瞭一小塊土地,為其先父母建造瞭一座水泥墓,前妻則葬在旁邊的土墓裡,同時擺瞭三天酒席招待親朋好友,並請和尚進行超度。春節過後,李一行人搭輪船經漢口回陜西,隨行的還有寄托在嶽父傢的兒子李塞安,時年已七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