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 建立西夏國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蘧瑗
外文名:Qu Boyu
別名:蘧伯玉
國籍:衛國
民族:華夏族
出生地:衛國
職業:衛國大夫
信仰:儒學
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1位。
約生於公元前58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484年以後,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明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辯,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虔誠坦蕩。
蘧伯玉生於仕宦之傢,其父無咎,謚莊子,也是衛國名大夫。當時,蘧姓在衛國已是名門望族,可謂俊賢薈萃,其中傑出的女性就有子貢的母親。
蘧伯玉於衛獻公初即已入仕,在獻公中期已為衛國舉世皆知的賢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衛國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他主張以德治國,執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他體恤民生,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國幾經戰亂、內訌,早已淪為大國的與國,在幾個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但由於蘧伯玉等幾個大臣的努力,衛國仍能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致使孔子周遊列國進入衛國時,竟然發出“
庶已乎
”的驚嘆。蘧伯玉與孔子一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於魯和衛時就曾互相派使者致問。在孔子周遊列國的14年中,有10年在衛國(今長垣縣境內),其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傢,前後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國,蘧伯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傢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傢學說的形成產生瞭重大影響,他的言行合乎儒傢學說的基本觀點,
為以後儒傢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定瞭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瞭道傢“
無為而治
”的先聲.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衛蘧伯玉。敬上知非。夜車止闕。見信宮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