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芝 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
来源:74U閱讀網
童年時代
楊鶴齡是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人,與孫中山先
生、陸皓東烈士是同鄉好友,三傢相距不遠,且是年齡相伯仲的總角交,從小玩在一起。三人之中父親與陸皓東同庚,孫中山先生年長兩歲。他們童年時代正值太平天國失敗不久,聽到人們講述洪楊革命故事,對洪秀全的英雄行為,幼小心靈燃起無限向往的火苗。
1878年孫中山先生隨母赴檀香山讀書,接受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教育,則隨祖父在港澳讀書。1882年,楊鶴齡又到廣州算學館讀書,以尋求新思想、新科學。在算學館裡,楊鶴齡與尤烈有同窗之雅,兩人從而結成莫逆之交。1886年孫中山先生回到廣州進美國基督教長老會主辦的廣州博濟醫院附設南華醫學堂讀書,就在這時,與孫中山先生久別重逢,倍感親切,因均具新思想,所以他們談論起來非常投契,彼此間的友誼遠遠地超過童年時代的感情。
支持革命
楊鶴齡是孫中山先生最早的戰友之一,也是早期的興中會會員之一,為人亢爽不羈,為瞭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毅然放棄富傢子弟的優裕生活,投身革命。18歲那年,祖父去世,遺留給楊鶴齡一大批產業,但他寧願自食其力,先後把這批產業變賣掉,用作提供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的經費,辛亥革命以後,傢住澳門水坑尾斜巷十四號,還是從舅父曹氏傢族中租來的。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後,聘請楊鶴齡為總統府顧問,並囑許崇智撥款三千元把越秀山南麓的文瀾閣修葺一新,改名為“三老樓”,廷請我父和陳少白、尤少紈三人前往居住,日夕共敘昔年“四大寇”的手足情誼。
退隱澳門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楊鶴齡見到內政逆轉,革命事業遭受很大挫折,深感違背瞭革命初衷,不符合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目的和理想,內心痛苦,乃退隱澳門,淡於名利,深居簡出,但他沒有消沉,卻把過去由於革命工作需要,混進煙館而浸染阿芙蓉之癖戒掉,從而使原先面黃骨瘦的身軀,逐漸變得肥胖起來。他念念不忘孫中山先生為爭取祖國的“自由平等”奮鬥瞭一生,更向往著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風范衷心敬佩,對孫中山先生的遺訓,雖隻字片言,亦珍如拱璧,不隻作為座右銘,並親筆仿書,懸諸壁上,時時舉以教示勉勵,現傢裡仍掛著楊鶴齡親筆書寫的兩張條幅,一張寫的是“天下為公”,下款有一行小字:“昔仲尼言之,而志焉未逮,吾友逸仙言之,有志竟成,逸仙賢於仲尼矣。”另一張寫著:“博愛”二字,下款也同樣有這樣的一行小字:“中山先生喜書此二字,蒙作效顰也,亦景仰景流風之意耳。”這二張條幅,歷盡艱險,才得保存到今天。還有許多當年孫中山先生發給楊鶴齡的文件及有關革命活動的書信,十年浩劫中被燒去瞭。
不幸逝世
1934年8月29日,楊鶴齡突然患腦沖血搶救無效病逝於澳門,享年67歲。
當時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西南執行部有如下褒恤令:楊鶴齡同志,性行高潔,器識閎遠,早歲翊勤總理,倡導革命,厥功甚偉,民國肇造,退隱傢園,功成不居,尤足矜式,茲聞溘逝,軫悼良深,特給治喪費一萬元並派秘書處第一股長黃泳臺前往治喪,用示篤念革命同志之意。此令!遺骸運回故鄉葬於中山翠亨金檳榔山。墓前豎立碑志,以表彰革命前輩的功績,藉慰九泉之靈。當時中山縣長唐紹儀曾作挽詩一首,較中肯地概括瞭我父的一生,茲抄錄如下:總理有耆舊,名門出宏農,香江吟梁甫,契合比臥龍,同時陳與尤,少年氣如虹,革命稱四傑,足當萬夫雄,公尤豐於傢,夙傢任俠風,慨以滿簋金,來助軍儲供,談笑決良圖,緘默不言功,鄉園杖履輕,淡泊明其衷,國帑周歲費,濟困為酬庸,優遊三十年,鏡湖一畝宮,古物時摩挲,俯仰皆從容,方冀躋期頤,長為海上鴻,天限古稀齡,遽返蓬萊峰,憶公少壯日,誰當幹莫峰,伏櫪豈初志,蟄居寧道窮,祝公賢子孫,鱣堂亢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