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淑妃 唐高宗李治的妃嬪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施肩吾
外文名:字東齋號棲真子
別 名:施狀元
國 籍:唐朝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杭州市富陽區洞橋鎮賢德村
職 業:詩人、道教學者
信 仰:道教
主要成就:民間開發臺灣澎湖人
代表作品:《西山集》《西山群仙會真記》等
施肩吾(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字東齋(一說字希聖,為北宋修行人華陽子施肩吾,二人重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於賢德施傢村(今杭州市富陽區洞橋鎮賢德村 )。為唐代著名詩人、道學傢、民間開發澎湖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進士第(一說憲宗“元和十年進士”)。青年時期曾與同鄉詩友結成東林詩社。東林,位於新登城西三十五裡的廣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優美,五代時建有隱居院,後改凈嚴寺,明清時改建中堂寺。東林詩社的詩大都失傳,《道光新登縣志》僅留施肩吾《遊東林》一首:火輸烈烈采雲浮,才到東林便是秋,有客可人來未暮,松風幾沸碧山頭。入道後稱棲真子。長慶(821~824)中,隱於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學仙(或說“文宗太和中,乃自嚴陵入西山訪道”)。他在《與徐凝書》中自謂“仆雖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棲心玄門,養性林壑。賴先聖扶持,雖年迫遲暮,幸免龍鐘,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靈響詞序》中稱“慕道年久”,覽《三靜經》而行“三靜關”法,以開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閉戶自修,不交人事”,後“此三者皆應”。著有《西山集》十卷、《閑居詩》百餘首。《全唐文》收有《養生辨疑訣》(或作《辨疑論》)等,《全唐詩》也收入其詩作。其養生之說亦見於《道樞》。
施肩吾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他集詩人、道學傢、臺灣第一個民間開拓者於一身的歷史人物。
據幸存的三部《東安施氏宗譜》及各種歷史資料記載,在施肩吾的祖輩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書、太尉、將軍等高官顯貴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後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魯(今山東),稱為魯惠公,其子尾又封爵於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帶),施伯,此乃施姓起源。施肩吾是施氏傢族的第四十四代。
那麼,施肩吾的祖父為何要從繁華的吳興遷徙到新城與分水交界地域,而且是個“三不管”的人煙稀少的偏僻山野?
據《施氏族譜》及新舊《唐史》《資治通鑒》等有關資料查考,不外乎有兩種版本:
一是中唐時吳興發生瞭罕見的災荒,百姓四處逃生,施肩吾的祖父用一副籮擔,一頭裝著其父施光國,一頭裝著其姑姑,從吳興一路逃荒到分水和新城兩縣交界處,看到這裡山清水秀,地肥人少,就決定安頓下耒。對此,不覺有不少疑點,首先是施氏祖上時乃名門富貴之傢,在魚米之鄉的吳興,即使有罕見饑荒,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應該可以度過的。再者,就是要遷徙,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三不管”地段呀。
第二個版本是與施氏曾祖施邦倫官歷中書舍人有關。當時當朝的“巾幗宰相”是上官婉兒。上官婉兒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據《新唐史》載:“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後,恐事被殊,安樂公主欲韋後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餡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資治通鑒》也載,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和韋後得寵,專掌起草詔令。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後欲效武後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將士沖入宮中,殺韋後及其黨羽,發動政變,誅韋後、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擁立其父唐睿宗為帝。
施狀元的曾祖施邦倫是當朝中書舍人,因此,施狀元的祖父唯恐株連,乃攜傢眷躲難來到賢德這“三不管”的山塢定居,個中奧秘也就不言而喻。但對此也有疑點,譬如《舊唐史》並無韋皇後、安樂公主和太醫合謀毒死唐中宗一說。
筆者前去賢德考察,當地幾位老人告訴我們,施肩吾的祖父來到這“三不管”的地方落腳,在當時是十分聰明之舉,據傳,當年這裡有一條石坎,是兩縣的交界線。坎上屬睦州郡分水縣管轄,而坎下卻是屬於吳郡新城縣所轄。開始時施肩吾的父親在坎上搭建一間茅屋住瞭下來(即在睦州分水縣界內)。後來待生活安定之後,卻在坎下的新城縣境內建造瞭住房定居下來,而將原來的小屋作為堆放雜物之用。他們在新城縣內的屋旁居住,開荒耕田種地。因為施肩吾的祖父是位相當有文化、有教養的謙謙君子,又勤勞善施,兩縣近居都十分敬重他。施肩吾便出生在賢德這幢新建的住房裡。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