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王潤波 陸軍少將

王潤波 陸軍少將

中文名:王潤波

出生地:重慶開縣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33年

職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7軍25師149團團長

少年時代

王潤波七歲啟蒙於東街閩鄉小學,後就讀於縣立高等小學堂。畢業後,隨父去巴州縣考入巴縣中學。其父王崇德參加過反袁鬥爭,1918年在川軍張沖旅部任咨議,翌年調入巴州縣知事。1920年回開縣後,不幸被駐軍團長魯平州殺害,傢屬恐受株連,全傢老小被迫逃到綏定檀木場達三年之久,王潤波亦轉學綏定聯中。由於王潤波天資聰穎,博學強識,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是學校的高材生,深得老師贊譽,同學敬佩。綏定聯中畢業後,因父歿,毅然承擔起操持傢計、奉養老母、教育幼弟的責任。他常安慰母親說:“望老人傢善自珍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兒今後一定要有所作為。”

青年時代

當時舊中國軍閥割劇,血雨腥風,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王潤波系國憂傢恨於一身,在民主革命思潮影響下,毅然離傢從戎,受民主革命思潮影響,經在上海的同鄉友人介紹,於1924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1月畢業時,因學業優異,精明強悍,被留校擔任四、五、六期教官,後受黃埔軍校命去重慶川軍劉湘部軍官訓練團任大隊長。他參加過北伐戰爭。1930年調中央軍部隊駐徐州擔任城防。1932年冬,王潤波僅27歲,就升任國民黨陸軍第十七軍二十五師七十五旅一四九團上校團長。

時值“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陷,東北軍民奮起抵抗,英勇殺敵,中華民族存亡牽動人心,抗日怒潮席卷全國。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增兵熱河,逼近長城,妄圖向北平、天津進犯。二十五師奉命由徐州星夜兼程急進馳援古北口,到達通縣集結後,即向長城古北口增援由熱河撤退下來的張學良部。王潤波在出發前夕曾向全團官兵講話:“我們即將開赴前線,日寇侵我河山,凡是中華兒女莫不切齒痛恨,保國衛民,人人有責。北上抗日,乃是軍人神聖職責,我們決心效命疆場,願為祖國灑熱血,不讓日寇進長城。”當時長城內外朔風怒號,冰天雪地,而二十五師全體官兵,衣裳單薄,腳穿草鞋,仍頂風冒寒,日夜兼程北上,向長城古北口進發。將士們個個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沿途百姓爭送茶水、熱湯,深表敬意和慰問。

參與戰役

一四九團是二十五師先頭部隊,奉命保衛古北口戰略要地。它位於冀遼兩省交界處,為天津門戶,長城要隘,河北屏障,得失與否,關系半壁江山的存亡。3月11日拂曉,古北口戰役打響瞭,日軍荒木大將調動飛機十餘架,輪番轟炸,大炮百餘門和坦克數十輛,向我軍龍兒山谷及將軍樓駐地狂轟猛擊,陣地一片火海。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率一四九團,在與敵激戰中,擬強占潮河支流北岸(幹溝)高地。推進至山腰時,即遭敵人伏擊,雙方短兵相接,反復沖殺,戰鬥激烈。敵人的一個火力點,將一四九團將士壓在谷地。在這危急之際,王潤波團長一手執槍,躍出掩蔽體,警衛排緊跟其後,前進三、四米,王潤波被日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屍骨無存,時年28歲。為民掩護主力轉移,七位士兵據守一個山頭,與陣地共存亡。後杜聿明代二十五師師長,覃異之繼任一四九團團長,繼續對敵作戰,援軍在南天門占領第二線陣地,阻止日軍瘋狂進攻。震驚中外的古北口戰役,戰鬥極為慘烈。一四九團僅存五人(四人重傷,一人輕傷),二十五師傷亡共4000餘人,日寇也橫屍遍野。

王潤波奉命北上增援,途經北平密雲縣曾給母親陳今圖寫瞭最後一封信。信中說:“日寇占領瞭東三省,又來大肆進犯長城,為救民族危亡,兒將率領部隊北上,奔赴長城,誓與日寇拼死鬥爭,與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兒為念。”

王潤波為國捐軀。舉國悲傷,國民政府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舉行追悼儀式。稱為“國殤”,追贈王潤波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其弟王宇人,奉召到古北口祭奠,相繼參加瞭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為烈士舉行的追悼大會。

關底  順城街  候集  原始社會  多種經營  帆船  塌菜  燕無歇  靠邊  青竹  骨髓移植  小美人魚  以愛的名義  枝幹  達氏鱘  次生構造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