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遇春 楊忠武侯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黃琪翔
別 名:禦行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梅縣
出生日期:1898年9月2日
逝世日期:1970年12月10日
職 業:軍人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主要成就:北伐抗日榮獲青天白日勛章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禦行,廣東梅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傢、政治傢、軍事傢、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領導人。抗戰時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勛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文革時再受人身沖擊。1970年逝世。
1898年9月2日生於廣東梅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傢庭。
1914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學習。畢業後,曾任該校分隊長。
1922年,由於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他辭去保定軍校職務,回到廣東投奔革命,在東征、南征諸役中,屢建功勛。
1926年6月,國民政府為實現孫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主張,興師北伐。黃琪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他與獨立團團長葉挺並肩戰鬥,下醴陵,克平江,直抵汀泗橋。
1927年4月,他榮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軍長。
1930年8月,他與鄧演達等人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農工民主黨之前身),提出自己派別的政治主張。鄧演達遇害後,他主持黨務,後與李濟深等人發動並領導瞭“福建事變”。
1931年,鄧演達死後,黃琪翔臨危受命,擔負起領導責任,後被國民政府通緝。
1933年,黃琪翔輾轉流亡德國,從柏林給郭秀儀發來求婚信,得到允諾。
1934年,年僅22歲的郭秀儀登上意大利“康德羅素”號郵輪,隻身前往歐洲,黃琪翔和郭秀儀在德國結婚。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他曾參與指揮上海淞滬會戰,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
1938年,他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歷任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要職,指揮過多次大小戰役,重創日寇,屢建功勛。七七抗戰一周年,與夫人郭秀儀積極參加獻金運動,帶頭捐款,郭秀儀主持一個獻金臺。武漢地區群眾抗日救亡運動在政治部的領導下,搞得轟轟烈烈。
1939年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進駐湖北襄樊。日軍集中5個師團的兵力,發動棗宜會戰。因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請假,黃琪翔又兼該集團軍總司令。
1943年,中國遠征軍建立,黃琪翔任副司令長官。
抗日戰爭勝利後榮獲“抗日戰爭勝利勛章”、中國最高獎章“青天白日勛章”以及美國最高獎章“自由勛章”。黃琪翔第一個以現役軍人的身份,公開聲明:“從此退役,絕不參加內戰。”
1947年,蔣介石為避免他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將他派往德國,任中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
1949年,黃琪翔在香港宣佈擁護中共政權,後應邀出席瞭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區司法部長,國傢體委副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秘書長,副主席。他以實際行動擁護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為國傢戰後重建事業,特別是中國的司法和體育事業作出瞭重要貢獻。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
1970年12月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1980年平反。
1988年9月2日,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黃琪翔誕辰90周年。時任統戰部部長閻明復代表中共中央向黃琪翔表示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他在致辭中說:“黃琪翔先生為新中國的司法、體育事業,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作出瞭積極的貢獻。黃琪翔先生的一生是堅持民族獨立、反帝愛國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他為人豁達大度、溫文爾雅,識大體、顧大局,他的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紀念……”
2015年9月,黃琪翔之女黃鶯獲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