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分別是誰
来源:74U閱讀網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
小天地神靈的祭祀
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有的在農歷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屆時每兩戶獻一頭牛,一戶獻一隻羊(以白羊為貴)。祭日當天的拂曉,先把屠宰的牛、羊頭蹄心肝供奉諸路天神之前,日出後,開始誦經,祭典有時持續三個月,現已不多見。
轉山會
雲南省蘭坪、寧蒗縣普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蘭坪普米族群眾請巫師到傢中念經,供上祭品祭祖。寧蒗普米族要到獅子山拜幹木女神,祭品有水、牛奶和美酒,眾人在寨中長者主持下,對著幹木女神再叩頭。
祭祀儀式完畢,還要舉行射弩,摔跤和爬山等文體活動。青年男女隨後或沿著獅子山遊玩,或進行社交活動,在集會中結識伴侶。來去沿途,不論遇到的是熟人與否,都要熱情祝願問好,男人將攜帶糖果贈以對方,女人們則贈之以甜酒瓜果。下山時,眾人唱著山歌,從另外一條路轉回,不能走原路。
在普米族的傳說中,每年農歷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個叫“甲雙巴拉”的山神那兒去打賭,如果哪個地方的山神賭贏,哪個地方的百姓就會豐衣足食;如果賭輸瞭,這個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寧瞭。為使本地山神能夠取勝,當日人們一大早就上山燒香磕頭,護送山神去打賭,祝賀山神凱旋而歸,由此形成瞭普米族的傳統節日――轉山會。
嘗新節
每當大小春收獲季節,普米族要舉行“嘗新節”。就是傢傢都把新打來的糧食,先釀一壇美酒,並煮新米飯(或做蕎麥耙耙),敬供灶神,祭相祖先,人們才開始用新糧。當天還宰雞殺羊,煮琵琶肉,宴請親友,慶祝豐收。
普米族在“嘗新節”和過年時要給狗喂飯團。麗江普米族兒童取名和舉行“入社”儀式時,也須向狗磕頭。永勝普米族在父母喪亡當日,孝子(女)無論最先是見人或見狗都要磕頭。普米族中傳說人和狗調換過壽命,狗搭救瞭人類,因此,人們對狗就十分親熱和尊敬。這種“敬狗”的風俗,可能是普米族古代圖騰觀念的殘餘。
“大年”節
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臘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餘天節日這天,各傢各戶在院內、大門外和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達。晚上,全傢人圍坐在火塘邊吃團圓飯,夜間要留人守歲。
當雄雞啼鳴時,各村寨鳴槍吹鑼螺,以示報歲。接著,各傢舉行祭房頭,祈禱平安吉祥、五谷豐收。然後,男女青年爭先恐後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水,以最先取得凈水為吉祥。
小過年
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活動。
大公節
流行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當地又稱跑馬節。節期原在每年農歷十一月間,後改在正月擇日舉行。節日主持人由村寨中有威信的傢長輪流擔任。他負責湊集買犛牛的錢和分配牛肉。
過節時,全寨男女老少穿新衣,大人在傢打掃衛生,準備節日食物,青少年們則到殺牛場去看熱鬧。由於各村寨過節的日子不同,所以走親訪友者不少,客至,必以犛牛肉敬客。青年男女亦趁節日。走村串寨,結交約會朋友,談情說愛。
蘇裡瑪節
“蘇裡瑪”是普米語音譯,意為酒,可譯作嘗酒節。流行於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無固定日期,一般在收獲季節舉行。節期1天。過節日每傢開一壇新釀成的水酒,除自己品嘗外,還要互相贈送品評,看誰傢釀的酒最醇香爽口,甘綿味美。
這天,每傢都要以新米飯或蕎麥面粑粑祭供灶神與祖靈。親友互訪,殺雞宰羊屠豬,以慶豐收。飲宴時需以飯團喂狗,表示對狗給普米人送來五谷種的謝意,還要於席間唱釀酒歌、敬酒歌、盡情盡興、盡歡盡樂。
祭龍潭
流行於雲南省蘭坪、麗江一帶普米族地區。普米族有較濃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習俗,尤其崇拜虎,崇尚白色。他們把瀘沽湖稱為猛虎湖。他們在新年的大清早要去“搶水”,認為生命離不開水,白雪可以化為水,水結冰是白色,打起的浪花飛沫也是白色,因而崇拜之。節日裡,傢傢都帶著祭品到井泉、溪流、潭塘邊去焚香祭祀,一般都是去附近供人飲用的水源或湖潭之濱。
普米族把龍潭神視為保護神。傳說過去普米人為躲兵燹,離鄉背井去逃難,臨行前便把帶不瞭的東西都藏瞭起來。待他們重歸故裡時,其他東西全部被毀或被掠,隻有藏在井裡的飯碗還好好的,便認為是龍潭神保護瞭自己的飯碗,民以食為天,故祭之。
火把節
火把節是拉祜、彝、白、僳僳、納西、哈尼、佤、佈朗、普米等兄弟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除佤、佈朗、普米族外,其他六個過火把節的民族,其語言都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大多數以上各民族地區。節期除黔西彝族於農歷每年六月六日開始外,其餘各族的火把節,均於六月二十四、五日開始,連續過3-7天,最多達半個月。節日活動內容,各地有別,基本相同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節前準備各種松明火把,有的高達10米多,於節日夜點燃,舉火把走寨串戶繞田角,敲鑼打鼓奏樂並歌舞吶喊,意在驅邪殺蟲祈豐年。
二是祭祀活動,有的宰牛宰羊,有的殺豬殺雞,祭田公地母等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三是篝火晚會,跳火堆,舞蹈對歌,覓友擇偶;舉行群眾性的賽馬、賽歌、頭牛、摔跤、射箭、拔河、蕩秋千等文體活動和地區性的物資交流與集市貿易。
解放後,節俗中的內容大增,使火把節成為民族團結和預祝豐產豐收的盛會。關於節日來歷,清《昆明縣志》載?漢之時有彝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列,國人哀之,因為此會。
一雲南詔皮邏閣會五詔於松明樓,將誘而焚殺之,遂並其他,對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果被焚,慈善跡釧得夫屍以歸。皮邏閣聞其賢,欲委擒焉。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有的傳說,是為瞭紀念古代人民以火攻戰勝魔王的鬥爭。有的傳說,該節起源於彝族百姓用火把燒死天王派到人間糟踏莊稼的害蟲。
有的傳說,鄧賧詔王的夫人白節(即慈善),曾組織群眾在羊角上點火把,虛張聲勢退敵兵,後人懷念她,故有火把節。起源實因當與原始時代的祭火和祈豐年有關。
“雪門檻遊山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節日——“雪門檻遊山節”。“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內唯一“一步望四鄉”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客商和遊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普米族群眾就會身挎四弦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
雪門檻遊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藥,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遊山節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於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群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弦琴,羊皮“鼓”伴著琴聲,加強瞭節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大十五節”
寧蒗普米族在臘月十四日過“大十五節”,人們穿戴著鮮艷的新裝,扶老攜幼上山露營,舉行篝火晚會。
清明節
這是蘭坪、雄西一帶普米人民三大節慶之一。活動內容大體與鄰近地區的白族、納西族相似。傢傢門前插柳、上墳祭祖,青年男女到河邊野餐。
端午節
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前往深山繞巖洞,這是一個宗教節日。人們在巖洞的石坑上點酥油燈,熏走鬼邪病痛,吃蜂蜜粑粑,然後到瀑佈下洗澡、歌舞。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