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陪裴使君登嶽陽樓

陪裴使君登嶽陽樓

作者:杜甫

原文:
湖闊兼雲霧,樓孤屬晚晴。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賞析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嶽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裴隱宅出發的。
首聯描寫與洞庭湖闊大之景,次聯“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瞭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嶽陽的數月,受到瞭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擅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贊譽。“詩接”一語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嶽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嶽陽時得到瞭精神和物質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最後兩句,歷來見仁見智。對“漁父問”的典故,凡讀過《屈原列傳》的人都會記得漁父勸說屈原“與世推移”“隨其流揚其波”的話。那麼,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是稱贊裴使君的,這應該沒有疑義。稱贊的原因,我想絕不隻是場面上的客套。不管出於何種動機,裴使君款待瞭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口不對心地妄加頌辭,恐怕不是杜甫一貫的為人處事的風格。在江陵時,杜甫就曾多次稱頌過鎮守荊州的陽城郡王衛伯玉——盡管衛伯玉並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懂詩詞歌賦,但他卻掌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杜甫的稱贊其實是一種“感情投資”,希望以文詞上發自內心的贊美博得衛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續寫在成都時與嚴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衛伯玉不是嚴武,杜甫的“示愛”在今天看來便成瞭一種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單相思。以此來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嶽陽樓》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詩作的續篇。杜甫此時對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該對我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禮遇、關照、撫慰甚至起用的。隻是這樣的心思不能明言,畢竟與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所以,隻能在詩的結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願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麼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嶽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瞭;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麼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隻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繼續無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會瞭而裝作不知、不願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瞭嶽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嶽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隻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嶽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嶽陽後不久後所作的《南征》詩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瞭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該分一點兒給嶽陽及嶽陽的裴使君吧。

創作背景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嶽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裴隱宅出發的。

譯文

雲霧跟寬闊的湖面融為一體,傍晚落日照耀著獨自聳立的高樓。
主人待我就像當年陳蕃對徐孺子的禮儀一樣,徐孺下陳蕃之榻。那麼我就隻有勉力賦詩,來唱和才如謝眺一樣的主人。
岸邊的積雪尚未完全融化,一叢叢梅花正盛開,但春天已然來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
我要違背漁夫勸我歸隱,隨波逐流的告誡,從今以後我要向大鵬一樣向南高飛。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湖馨苑  對對  匠人  板栗  獨活  路市五  海洋環境  練為戰  長蒴黃麻  王映真  醫和  獅嶺五  化河  打卡機  豬排  不交易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