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歸什麼意思?榮歸拼音、解釋、用法大全
来源:74U閱讀網
瀑佈聯句
作者:李忱
原文: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黃檗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李忱
賞析
此詩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侶。據《庚溪詩話》,“唐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跡為僧。一日遊方,遇黃檗禪師(按:據《佛祖統紀》應為香嚴閑禪師。因宣宗上廬山時黃檗在海昌,不可能聯句)同行,因觀瀑佈。黃檗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以下聯句從略)其後宣宗竟踐位,志先見於此詩矣。”可見,禪師作前兩句,有暗射宣宗當時處境用意;宣宗續後兩句,則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為的情懷。這樣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描繪瞭沖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佈的藝術形象,富有激情,讀來使人激奮,受到鼓舞,故也竟能為農民革命領袖馮雲山所喜愛。藝術形象往往大於作者思想,這也是一個顯例。
此詩的首句是瀑佈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註澗,逐漸匯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巖萬壑”的艱險後,它終於到達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壯觀的瀑佈。此句抓住瀑佈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無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辭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著贊美之情,可與《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艱難能錘煉偉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隱含這樣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佈,砯崖轉石,跳珠倒濺,令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卻又不能窺見其“出處”。惟有從遠處望去,“遙看瀑佈掛前川”時,才知道它來自雲煙繚繞的峰頂。第二句著重表現瀑佈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凌雲壯志,又含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出處高”則取勢遠,暗逗後文“終歸大海”之意。
寫瀑佈經歷不凡和氣象高遠,刻畫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時醞足豪情,為後兩句充分蓄勢。第三句忽然說到“溪澗”,照應第一句的“千巖萬壑”,在詩情上是小小的回旋。當山泉在巖壑中奔流,會有重重阻撓,似乎勸它留步,“何必奔沖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居易《白雲泉》)。然而小小溪澗式的安樂並不能使它滿足,它心向大海,不斷開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為崖前瀑佈,而且最終要東歸大海。由於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沖決的力量。“豈能”與“終歸”前後呼應,表現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作波濤”三字語極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濤景象。從“留”、“歸”等字可以體味結尾兩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聯想到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豪情壯懷。瀑佈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創作背景
唐宣宗曾經遁跡山林為僧。有一次與香嚴閑禪師同行。禪師說他吟誦瀑佈得到一聯詩,但後面的接不上瞭。宣宗願意續成。於是禪師說出前兩句,宣宗續出後兩句,合成瞭一首氣勢磅礴、富於激情的千古名詩。
註釋
①出身:此指出處。瀑佈由山巖高處瀉落,出身自然極高。
②作波濤:謂掀起波濤。此處當有一個漸進過程:瀑佈註成溪流,溪流匯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濤。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