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文是什麼意思?悲文拼音、解釋、用法大全
来源:74U閱讀網
凌虛臺記
作者:蘇軾
原文: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築也。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臺,高出於屋之簷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以言於公,退而為之記。
譯文
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瞭。在離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終南山),應該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這對事情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凌虛臺修築的原因(用以觀山)。註釋
(1)國:指都市,城邑。這裡用如動詞,建城。起居:起來和休息。南山:終南山的簡稱。主峰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創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出仕,任風翔簽判。嘉佑八年(1063年),鳳翔太守陳希亮在後圃築臺,名為“凌虛”,求記蘇軾,於是蘇軾便作瞭這篇《凌虛臺記》。
參考資料:
1、
周先慎.蘇軾散文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100-104
2、
陳振鵬 張培恒.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1349-1353
簡析
扶風太守陳某為登高眺遠建築瞭一座土臺,並請蘇軾為他寫瞭這篇記文。文中在記敘土臺修建的經過時,聯系到古往今來的廢興成毀的歷史,感嘆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誇世而自足”,而應該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東西。這種毫不滿足、勇於探求的精神,反映瞭蘇軾思想中對生活積極樂觀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一面。與當時一些士大夫的消極頹廢、吊古傷今的思想相比,更顯得可貴。 文章結尾處,不直接點出究竟什麼是“足恃”的東西,這就使文章更為含蓄而耐人尋味。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