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魯山山行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

原文: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傢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一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條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隨著觀看的角度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熊爬上樹(大熊星座爬上樹梢),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傢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著有人傢,仿佛在回答(隻是很遠很遠)。

譯文二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瞭,有時竟迷失瞭方向
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傢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傢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傢還在那高山頂哩

註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②適:恰好。愜(qiè):心滿意足。
③野情:喜愛山野之情
④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⑤幽徑:小路。
⑥熊升樹:熊爬上樹。
⑦何許:何處,哪裡。
⑧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傢。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瞭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傢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瞭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瞭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瞭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隻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瞭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瞭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瞭“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瞭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雲:“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歐陽修《六一詩話》雲:“聖俞嘗語餘曰:‘詩傢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此聯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瞭。“熊升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閑靜愉悅,也見於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瞭更充分的表現。
全詩以“人傢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傢”,是看見瞭人傢。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傢,才詢問樵夫。這裡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隻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傢;望遠方,隻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傢;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傢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裡有人傢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參考資料:
1、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7-28
2、
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3-85

創作背景

詩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當時詩人三十九歲,是其前期作品。這首五言律詩寫魯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現山林的幽靜和山行者的愉悅心情。

鑒賞

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傢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瞭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傢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傢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傢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傢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首聯

看見瞭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遊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瞭。

頷聯

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瞭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瞭的優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瞭,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瞭,有時竟迷失瞭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瞭。這裡把一個人遊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瞭。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它在身後  麗島路長白  出頭露面  市場  常紅  稿紙  茗蔥  流年似水  選責  宗教活動  大眾傳媒  公子王孫  你還活著  情到深處人  艾地  針織連衣裙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