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肉
来源:74U閱讀網
䗪蟲別名:地鱉,土鱉,過街,簸箕蟲,蚵蚾蟲,地鱉蟲,地蜱蟲,地烏龜,土元,土鱉蟲,臭蟲母,蓋子蟲,土蟲,節節蟲,螞蟻虎,
䗪蟲簡介:䗪蟲,中藥名。為鱉鐮科動物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鱉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Polyphaga plancyi Bolivar的雌蟲全體。具有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功效。主治血瘀經閉,癥瘕積塊,跌打瘀腫,筋骨骨折,木舌重舌。
䗪蟲功效作用
功能
破血逐瘀,續筋接骨。主治
血瘀經閉,癥瘕積塊,跌打瘀腫,筋骨骨折,木舌重舌。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1.5g,以黃酒送服為佳。生品多外用,內服因其腥臭,故多炒制以便服用。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和氨基酸。揮發油總量22.19%,主為萘,另含各種脂肪醛和芳香醛,占24.95%。還含有二氯苯和二甲基二硫醚等其它中藥少見的成分。氨基酸總含量約40%,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30%以上。另含β-谷甾醇。又從中分得二十八烷醇、十八烷基甘油醚、尿囊素、尿嘧啶;膽甾醇、棕櫚酸5,4′-二羥基-7-甲氧基黃酮。藥理作用
1、土鱉蟲總生物堿對動物耐缺氧的影響。
2、土鱉蟲(EupolyagaSinensis)水提物對大鼠抗凝血的影響。
3、土鱉蟲的降脂作用。
4、土鱉蟲對溶解血栓的作用。
5、土鱉蟲對白血病細胞的影響。
6、土鱉蟲提取物對DIC的影響。
7、土鱉蟲總生物堿對傢兔心泵功能的影響。
毒理作用
小鼠40隻單次給於土鱉蟲總生物堿水提液(TAEsⅡ)後,觀察72小時,按寇氏法求得腹腔註射給藥的半數致死量為136.45±7.98mg/kg(P=0.95)。給藥後,先表現抖動,進而跳躍、震顫、豎耳,多在10-20分鐘死亡。䗪蟲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野生者在夏、秋季捕捉,人工飼養者可隨時捕捉。捕到後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䗪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地鱉:呈扁平卵形,長1.3-3cm,寬1.2-2.4cm。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松脆,易碎。氣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潤光澤、無泥者為佳。
2、冀地鱉:呈長橢圓形,長2.2-3.7cm,寬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
䗪蟲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鱉鐮科動物地鱉或冀地鱉。形態特征
1、地鱉:雌蟲長約3cm,體上下扁平,黑色而帶光澤。頭小,向腹面彎曲。口器咀嚼式,大顎堅硬。復眼發達,腎臟形;單眼2個。觸角絲狀,長而多節。前胸盾狀,前狹後闊,蓋於頭上。雄蟲前胸呈波狀紋,有缺刻,具翅2對。
2、冀地鱉:雌蟲體寬卵圓形,較地鱉寬。蟲體表面暗黑色,無光澤,不如地鱉光亮體背較地鱉扁。前胸背板前緣及身體周圍具紅褐色或黃褐色邊緣。體背面有密集的小顆粒狀突起,無翅。雄蟲有翅,體灰黑色,除前胸背板前緣處有明顯的淡色寬邊外,身體其他部分無細碎斑紋。
分佈區域
1、地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2、冀地鱉:分佈於河北、陜西、甘肅、青海、河南、湖南等地。人工制造
生活習性,地鱉為陸生性昆蟲。怕光,晝伏夜出。性喜溫暖濕潤,適宜生活於室內、外陰濕的松土中。每年4-11月為生命活動附段,在夏、秋季氣溫高、溫度大的情況下繁殖力最強。有冬眠習性,每年氣溫低於12℃時,入土冬眠。在食性方面,屬於雜食性昆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隻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一個世代需2-4年。養殖技術,首先建立單層或立體多層飼養池,一般面積為1-2m2,池中填以砂土、粘土或壤土,以含腐殖質較多並經冬季凍酥的菜園土最佳,所取土要經過曝曬消毒,過篩,土粒大小似米粒或綠豆粒,土內加入三成礱糠灰或細煤土。人工養殖可從卵鞘開始,也可從若蟲、成蟲期開始,但以卵鞘開始為有利。產卵期(每年5-11月)每隔7天取表土3cm過篩,取出卵鞘即可進行人口孵化。飼養管理,大小地鱉必有舂池飼養,以避免大小爭食,相互殘殺。池內土壤保持濕度相宜,含水量達20%,相對濕度達70%-75%以上,池土過幹,可用噴水或多喂青飼粒來調節濕度。春季轉暖時開始喂食糠皮、麥麩、豆餅等,高溫季節可喂些菜葉和各種瓜菜,一般2天喂食1次。冬眠期不必喂食。病害防治,註意防蛇、老鼠、蛤蟆、雞、鴨、貓、螞蟻等進入飼養池。蟎也是土鱉的天敵,常寄生於蟲體胸腹部及腿莖節的薄膜處。防治方法:更換池土,池內不宜過濕,用油條、面魚、肉骨頭等白天放於池內誘蟎,每2h取出處理之,白天用火將表土及池壁迅速燎燒殺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