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根
来源:74U閱讀網
榔榆皮別名:朗榆皮,
榔榆皮簡介:榔榆皮,中藥名。為榆科植物榔榆UlmusparvifoliaJacq.的樹皮、根皮。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臺灣、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水,解毒消腫,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熱淋,小便不利,瘡瘍腫毒,乳癰,水火燙傷,痢疾,胃腸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傷出血。
榔榆皮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水,解毒消腫,涼血止血。
主治
熱淋,小便不利,瘡瘍腫毒,乳癰,水火燙傷,痢疾,胃腸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腸,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水調敷。
註意事項
1、脾胃虛寒者慎服。
2、《本經逢原》:“若胃寒而虛者服之,恐泄真氣,良非所宜。”
藥理作用
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榆,《本經》上品,種甚多。今以有莢者為姑榆,無莢者為朗榆。南方榆秋深始結莢,不可食,即《拾遺》之榔榆也。其有刺者為刺榆,質堅;其皮白者為枌榆,北方食之。又《別錄》中品,有蕪荑。說者謂即榆莢仁醞為醬者。”
榔榆皮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現代多用於泌尿系結石,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等。
相關配伍
1、治風毒流註:榔榆根60g,草珊瑚根、勾兒茶各30g。水煎服。另用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2、治創傷出血,外科手術出血:榔榆根皮,研成細粉,高壓消毒。撒敷創面。(《浙南本草新編》)
3、治小兒禿瘡:榔榆樹皮,研末,醋調,塗患處。(《福建藥物志》)
附註
本品苦寒,其性疏利,體虛之人慎用。
榔榆皮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幹。
榔榆皮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樹皮呈長卷曲狀。外表面灰褐色,成不規則鱗片狀脫落,有突出的橫向皮孔;內表面黃白色。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外側棕紅色,內側黃白色。氣特異,味淡,嚼之有粘液感。
根皮表面灰黃棕色,較平滑。餘同樹皮。
榔榆皮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榆科榆屬榔榆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或冬季葉變為黃色或紅色宿存至第二年新葉開放後脫落,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樹冠廣圓形,樹幹基部有時成板狀根,樹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露出紅褐色內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當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圓形,紅褐色,無毛。葉質地厚,披針狀卵形或窄橢圓形,稀卵形或倒卵形,中脈兩側長寬不等,長1.7-8(常2.5-5)厘米,寬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偏斜,楔形或一邊圓,葉面深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凹陷處有疏柔毛外,餘處無毛,側脈不凹陷,葉背色較淺,幼時被短柔毛,後變無毛或沿脈有疏毛,或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從基部至先端有鈍而整齊的單鋸齒,稀重鋸齒(如萌發枝的葉),側脈每邊10-15條,細脈在兩面均明顯,葉柄長2-6毫米,僅上面有毛。花秋季開放,3-6數在葉腋簇生或排成簇狀聚傘花序,花被上部杯狀,下部管狀,花被片4,深裂至杯狀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極短,被疏毛。翅果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13毫米,寬6-8毫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餘處無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長約2毫米,兩側的翅較果核部分為窄,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脫落或殘存,果梗較管狀花被為短,長1-3毫米,有疏生短毛。花果期8-10月。分佈區域
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臺灣、西藏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