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香花
来源:74U閱讀網
野菊別名:
野菊簡介:野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L.)DesMoul.或巖香菊Dendranthemalavandulifolium(Fisch.exTrautv.)Ling&Shih的根或全草。野菊廣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甘菊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感冒,氣管炎,肝炎,高血壓病,痢疾,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瘰癧,濕疹。
野菊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主治
用於感冒,氣管炎,肝炎,高血壓病,痢疾,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瘰癧,濕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熬膏塗。相關論述
《分類草藥性》:“根,解煙毒。治頭暈目眩昏,男子虛淋,女子白帶。”野菊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感冒。相關配伍
1、治風熱感冒:野菊花、積雪草各15g,地膽草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肝風頭眩:(野菊)全草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野菊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鮮用或曬幹。野菊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野菊花,頭狀花序類球形,直徑1.5-2.5cm,棕黃色。總苞片4-5層,外層苞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3mm,外表面中部灰綠色或淡棕色,常被有白毛,邊緣膜質;中間苞片卵形;內層苞片長橢圓形、總苞基部有的殘留總花梗。舌狀花1輪,黃色。皺縮卷曲,展平後,舌片長1-1.3cm,先端全緣或2-3齒;筒狀花多數,深黃色。氣芳香,味苦。
2、巖香菊花,頭狀花序直徑1-1.5cm;總苞片4-5層,外層苞片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2.5mm;中內層苞片卵形、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舌狀花黃色,舌片橢圓形,長5-7mm。均以完整、色黃、氣香者為佳。
野菊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野菊。形態特征
1、野菊又名:苦薏,野山菊,路邊菊,野黃菊,黃菊仔,鬼仔菊,山九月菊,瘧疾草。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或鋪散,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較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7(10)厘米,寬2-4(7)厘米,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2厘米,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或幹後兩面成橄欖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頭狀花序直徑1.5-2.5厘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3毫米,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長11毫米。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毫米,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2、巖香菊又名:甘菊。多年生草本,高0.3-1.5米,有地下匍匐莖。莖直立,自中部以上多分枝或僅上部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有稀疏的柔毛,但上部及花序梗上的毛稍多。基部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2-5厘米,寬1.5-4.5厘米。二回羽狀分裂,一回全裂或幾全裂,二回為半裂或淺裂。一回側裂片2-3(4)對。最上部的葉或接花序下部的葉羽裂、3裂或不裂。全部葉兩面同色或幾同色,被稀疏或稍多的柔毛或上面幾無毛。中部莖葉葉柄長0.5-1厘米,柄基有分裂的葉耳或無耳。頭狀花序直徑10-15(20)毫米,通常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或稍緊密的復傘房花序。總苞碟形,直徑5-7毫米。總苞片約5層。外層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2.5毫米,無毛或有稀柔毛;中內層卵形、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全部苞片頂端圓形,邊緣白色或淺褐色膜質。舌狀花黃色,舌片橢圓形,長5-7.5毫米,端全緣或2-3個不明顯的齒裂。瘦果長1.2-1.5毫米。花果期5-11月。分佈區域
1、野菊:廣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2、巖香菊: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1、野菊: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海濱鹽漬地及田邊、路旁。本種為多型性的種,在形態特征上有極大的多樣性。2、巖香菊:生於山坡、巖石上、河谷、河岸荒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