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荷根
来源:74U閱讀網
黍米別名: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黍米簡介:黍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黍PanicummiliaceumL.的種子。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具有益氣補中,除煩止渴,解毒之功效。用於煩渴,瀉痢,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瘡癰,燙傷。
黍米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氣補中,除煩止渴,解毒。主治
用於煩渴,瀉痢,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瘡癰,燙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90g;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適量,研末調敷。註意事項
不宜多食。藥理作用
1、對消化酶的影響,可抑制人胰淀粉酶活性。
2、其他作用,提高瞭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相關論述
《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瀉,除煩,止煩渴。”黍米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預防褥瘡。相關配伍
1、治幹霍亂:黍米二合(水淘凈)。水研澄取白汁,呷盡即瘥。(《聖濟總錄》)
2、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黍米汁塗之。(《千金要方》)
3、治湯或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塗之。(《肘後方》)
黍米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碾去殼用。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黍米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為白色、黃色或褐色,圓球形。性黏或不黏。黍米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黍。形態特征
黍又名:稷,糜。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高40-120厘米,單生或少數叢生,有時有分枝,節密被髭毛,節下被疣基毛。葉鞘松弛,被疣基毛;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頂端具長約2毫米的睫毛;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5-20毫米,兩面具疣基的長柔毛或無毛,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較緊密,成熟時下垂,長10-30厘米,分枝粗或纖細,具棱槽,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毫米;穎紙質,無毛,第一穎正三角形,長約為小穗的1/2-2/3,頂端尖或錐尖,通常具5-7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頂端漸匯合呈喙狀;第一外稃形似第二穎,具11-13脈;內稃透明膜質,短小,長1.5-2毫米,頂端微凹或深2裂;第二小花長約3毫米,成熟後因品種不同,而有黃、乳白、褐、紅和黑等色;第二外稃背部圓形,平滑,具7脈,內稃具2脈;鱗被較發育,長0.4-0.5毫米,寬約0.7毫米,多脈,並由1級脈分出次級脈。胚乳長為谷粒的1/2,種臍點狀,黑色。生長環境
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