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桑樹皮
来源:74U閱讀網
赤小豆別名:小豆,赤豆,紅豆,紅小豆,豬肝赤,杜赤豆,小紅綠豆,朱赤豆,金紅小豆,朱小豆,
赤小豆簡介:赤小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umbellata(Thunb.)OhwietOhashi和赤豆Vignaangularis(Willd.)OhwietOhashi的種子。具有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主治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赤小豆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治
1、水腫,腳氣:赤小豆有利水消腫及健脾之功。
2、濕熱黃疸,熱淋等:赤小豆利水,亦清小腸火,可使濕熱從小便出。
3、熱毒瘡瘍,癰疽,丹毒,痄腮等:赤小豆外用能清熱解毒,散瘀排膿消痢。
4、便毒下血,腸癰等:取本品散血、解毒消癰之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生研調敷;或煎湯洗。
註意事項
陰虛津傷者慎用,過劑可滲利傷津。
化學成分
1、赤小豆:含糖類、三萜皂甙。每百克含蛋白質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纖維4.9g,灰分3.3g,鈣67mg,磷305mg,鐵5.2mg,硫胺素0.31mg,核黃素0.11mg,煙酸2.7mg等。
2、從赤豆中分離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右旋兒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和1D-5-O-(α-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還分離得到6個齊墩果烯低聚糖甙:赤豆皂甙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葉絲石竹酸;赤豆皂甙Ⅴ,即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葡萄糖醛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
3、從赤豆的熱水提取物中還得到三種黃烷醇鞣質:D-兒茶精、D-表兒茶精和表沒食子兒茶精。從新鮮種子中分離到原矢車菊素B1和B3。
藥理作用
從赤小豆中分得一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其相對分子質量為7000左右,為一以酪氨酸為N-末端,由5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單一多肽。其對酸、堿、熱均較穩定,對胰蛋白酶有較強的不可逆競爭性抑制作用,Km和Ki值分別為1.43×10-3mmol/L和2.4×10-6mmo/L。在體外對人體精子有顯著抑制作用,並能顯著抑制人精子的頂體酶,抑制摩爾比為1∶1.39,抑制常數為1.1×10-3。
相關論述
1、《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2、《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3、《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4、《日華子》:“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5、《醫學入門·本草》:“催難產,下乳汁及產後心悶煩滿不食。乃行水通氣健脾之劑。”
赤小豆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山藥赤小豆粥: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用於肝炎患者,兼有大便泄瀉、小便短少、倦怠腹脹、舌幹口渴等癥者食用。
原材料:赤小豆30g,山藥30g大米50g,白糖10g。
做法:把赤小豆去雜質、洗凈,山藥用清水潤透,切3厘米見方的薄片大米淘洗幹凈。把赤小豆、大米、山藥、白糖同放鍋內,加水800ml。把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50分鐘即成。
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g。
相關配伍
1、治水腫,腳氣,可單用煎服,食豆飲汁,或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配用。腳氣浮腫並可煎汁溫漬足膝。若遍身水腫,氣急不得坐臥,以赤小豆,配桑白皮瀉肺行水消腫。
2、治卒大腹水腫,《補缺肘後方》以本品配白茅根利水消腫。
3、治脾虛水腫及現代臨床營養不良性水腫、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可以本品與鯉魚、烏魚煮食。
4、治傷寒瘀熱發黃初起,黃疸尚輕,兼寒熱者,赤小豆與麻黃、連翹等同用,以發表清熱,利濕退黃如《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5、治急黃色如金黃,神識昏迷,可於清熱開竅藥中加入本品,如與麝香、熏陸香、瓜蒂等研末內服,並吹鼻,如《聖惠方》赤小豆立散。
6、治熱淋,血淋,《修真秘旨》以本品為末,蔥湯調服。
7、治熱毒瘡瘍,癰疽,丹毒,痄腮等,常單味研末以醋或雞子清或蜂蜜或清水調敷。
8、治痄腮腮頰熱腫,《綱目》以赤小豆末和芙蓉葉末同用調塗;風瘙癮疹,則赤小豆與荊芥研末調塗。
9、治熱毒便下鮮血,及腸癰膿已成,赤小豆單味煎服或配當歸同用,如《金匱要略》赤小豆當歸散。
10、治腸癰,亦常配薏苡仁等同用,如《瘍科捷徑》之赤豆薏苡仁湯。
赤小豆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幹並打下種子,去雜質,曬幹。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幹燥。
赤小豆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赤小豆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橫切面
(1)赤小豆: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細胞內含淡紅棕色物,光輝帶明顯。支持細胞1列,呈啞鈴狀,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眾多淀粉粒,並含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和簇晶。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呈星芒狀,有大型細胞間隙。
(2)赤豆:子葉細胞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不含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赤小豆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冰醋酸-甲醇-水(70∶35∶10∶8)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1、赤小豆:種子圓柱形而略扁,兩端稍平截或圓鈍,長5-7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或暗紅棕色。平滑,稍具光澤或無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種子長度的2/3,中央凹陷成縱溝;另一側有一條不明顯的種脊。質堅硬,不易破碎;剖開後種皮薄而脆,子葉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細長,彎向一端。氣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氣。
2、赤豆:種子近矩圓形而稍扁,直徑4-6mm,與赤小豆的主要區別為種臍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均以顆粒飽滿、色紫紅發暗者為佳。
赤小豆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豇豆屬赤小豆和赤豆。形態特征
1、赤小豆: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m,密被倒毛。三出復葉;葉柄長8-16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mm,具毛;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藥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2、赤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莖上有白色長硬毛。三出復葉;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側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鐘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寬於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時種子間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佈區域
1、赤小豆:栽培或野生。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2、赤豆:全國各地廣為栽培。道地產區
1、赤小豆:產於吉林、河北、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江西、廣東、雲南等地。銷全國。2、赤豆:產於吉林、河北、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四川、雲南等地。銷全國。生長見習
赤小豆適應性強,一般農田都可栽種。以向陽,土壤疏松,中等肥力(過肥易徒長,結莢少)為好,不宜連作。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開1.3m寬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開窩,每窩播種子5-6粒,1h㎡用種子量22.5-30kg,播後蓋人畜糞水拌濕的火灰1把。可與其他作物如甘薯間作,也可在果園空閑地上點播。病蟲防治
1、銹病,用65%代森錳鋅500倍液防治。2、病毒病,除去中心病株,結合蚜蟲防治。3、蟲害有潛葉蠅、紅蜘蛛及蚜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