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桿柴
来源:74U閱讀網
小葉昏雞頭別名:
小葉昏雞頭簡介:小葉昏雞頭,中藥名。為鱗毛蕨科植物麗江耳蕨Polystichumlichiungense(C.H.Wright)Ching的根莖或全草。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之功效。常用於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腸寄生蟲病。
小葉昏雞頭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治
用於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腸寄生蟲病。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味微澀,性平。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止癢的功能。用於大便出血、外傷出血,驅蟲。”小葉昏雞頭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大便下血:小葉昏雞頭配地榆、槐角各30g。燉豬大腸服。
2、驅蟲:小葉昏雞頭配使君子、雷丸各9-15g。煎水,早上空腹服。
3、治外傷出血:小葉昏雞頭全草炒焦,配田基黃等量為末,撒佈患處。(1-3方出自《西昌中草藥》)
小葉昏雞頭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挖出後,除去或不去葉,洗凈,鮮用或曬幹。小葉昏雞頭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鱗毛蕨科植物麗江耳蕨。形態特征
麗江耳蕨,又名麗江高山耳蕨。植株高12-24厘米。根莖直立,密生披針形棕色或淡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10厘米,基部直徑約1毫米,下部宿存,禾稈色,腹面有縱溝,疏生卵形及披針形淡棕色鱗片;葉片線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1-30厘米,寬1.2-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24-32對,互生,斜向上,向下部較稀疏,無柄,狹卵形或狹三角卵形,中部的長6-15毫米,寬4-6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楔形,兩側有耳狀凸,羽狀深裂達羽軸或近羽軸;裂片4-6對,互生,略斜向上,倒卵形至卵形,先端尖,常有數個尖齒;裂片具羽狀脈,兩面均不明顯。葉草質,兩面禿凈或有少數披針形淡棕色的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兩面疏生披針形及線形淡棕色鱗片。孢子囊群生在葉中部及以上羽片,位於羽軸兩側各成一行,或在裂片主脈兩側各有一二個一;囊群蓋圓形,盾狀,近全緣。分佈區域
分佈於長江流域各地及陜西、甘肅、浙江、福建、臺灣、廣西、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山坡灌木叢下或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