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藤葉
来源:74U閱讀網
峨參別名:田七,金山田七,土白芷,廣三七,胡蘿卜七,南田七,水田七,土當歸,土田七,
峨參簡介:峨參,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峨參Anthriscussylvestris(L.)Hoffm.的根。具有益氣健脾,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虛腹脹,乏力食少,肺虛咳喘,體虛自汗,老人夜尿頻數,氣虛水腫,勞傷腰痛,頭痛,痛經,跌打瘀腫。
峨參功效作用
功能
益氣健脾,活血止痛。主治
脾虛腹脹,乏力食少,肺虛咳喘,體虛自汗,老人夜尿頻數,氣虛水腫,勞傷腰痛,頭痛,痛經,跌打瘀腫。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註意事項
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
1、根含峨參內酯,異峨參內酯,2(3″,4″,5″-三甲氧基芐基)-3-(3′,4′-亞甲二氧基芐基)丁內酯,深黃水芹酮,(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酸,O-[(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酰基]-3-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肉桂醇。紫花前胡甙,東茛菪甙,尿嘧啶,芹菜素,槲皮素,蕓香甙及α-蒎烯,β-月桂烯,d-檸檬烯,對-聚傘花素等十餘種香精油。
2、根莖含歐前胡內酯,歐前胡醇,林白芷醇酮,園當歸內酯,異歐前胡內酯,氧化前胡素。
3、莖含峨參樹脂醇,去氧鬼臼毒素,(Z)-2-當歸酰氧基甲基-2-丁烯酸,豆甾醇,β-谷甾醇,菠菜甾醇。
4、花的揮發油中含苯酚,鄰-苯甲酚,丁香油酚等10餘種化合物,另外還含木犀草素,芹菜素,咖啡酸。
花中還提取出去氧鬼臼毒素,豆甾醇,β-谷甾醇、正-鏈烷烴類,正-醇類。
花、芽的揮發性成分主要有左旋香檜烯。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補中益氣。治脾虛食脹,四肢無力,肺虛咳喘,老人夜尿,水腫等癥。”
2、《全國中草藥匯編》:“補中益氣,去瘀生新。主治跌打損傷,腰痛,肺虛咳喘,咳嗽咯血,脾虛腹脹,四肢無力,老人尿頻。”
3、《湖北中草藥志》:“健脾益腎,止咳,止痛。用於肺虛喘咳,頭痛、胃痛,腹痛,腹脹,食積,失眠,小兒口瘡等癥。”
峨參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脾虛腹脹,四肢無力:(峨參)根9-15g。燉豬肉適量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食積:峨參9g,青皮、陳皮各6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3、治肺虛咳嗽:峨參、百合、天冬各12g,川貝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4、治脾肺兩虛,咳嗽氣短,倦怠乏力,肺結核:峨參60g,巖白菜15g,黃精15g,吉祥草根15g。水煎服或燉豬瘦肉服。(《四川中藥》1979年)
5、治老人尿多:峨參12g,桑螵蛸、益智仁各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6、治跌打損傷:①峨參研末,酒送服,每次3-5g。(《湖南藥物志》)②峨參9-15g。浸酒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7、治失眠:峨參9g,紅刺3枚。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附註
與本品功用相似者尚有:刺果峨參Anthriscusnemorosa(M.Bieb.)Spreng。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內蒙古、甘肅、新疆、四、西藏等地。
峨參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後2-3年收獲,在春、秋季挖取根,剪去須尾,刮去外皮,用沸水燙後,曬幹,或微火炕幹。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以水浸濕,悶潤至透,切薄片,幹燥。
峨參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防潮。
峨參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錐形,略彎曲,多分叉,下部漸細,半透明,長3-12cm,中部粗1-1.5cm。外表黃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上部有細密環紋,可見突起的橫長皮孔,有的側面有疔疤。質堅實,沉重,斷面黃色或黃棕色,角質樣。氣微,味微辛,微麻。
峨參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傘形科峨參屬峨參。形態特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5m。直根粗大。莖粗壯,多分枝,近無毛或下部有細柔毛。基生葉有長柄,柄長5-20cm,基部有闊鞘;葉片輪廓呈卵形,二回羽狀分裂,長10-30cm,一回羽片有長柄,卵形至寬卵形,有二回羽片3-4對,二回羽片有短柄,輪廓卵狀披針形,羽狀全裂或深裂,末回裂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有粗鋸齒,長1-3cm,寬0.5-1.5cm,背面疏生柔毛;莖上部葉有短柄或無柄,基部呈鞘狀,有時邊緣有毛。復傘形花序直徑2.5-8cm,傘輻4-15;小總苞片5-8,卵形至披針形,先端尖銳,反折;花白色,通常帶綠或黃色;花柱較花柱基長2倍。果實長圓形至線狀長圓形,長5-10mm,寬1-1.5mm,光滑或疏生小瘤點,先端漸狹成喙狀,合生面明顯收縮,果柄頂端常有一環白色小剛毛,分生果橫剖面近圓形,油管不明顯,胚乳有深槽。花、果期4-5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新疆、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地。道地產區
主產四川、湖南、江蘇、雲南等地。自產自銷。生長環境
生於從低山丘陵至海拔4500m的高山山坡林下或路旁,以及山谷溪邊石縫中。生長見習
喜高寒潮濕的環境,抗寒力強。宜選擇中山或高山陰處和半陰處栽培,土壤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肥沃疏松的夾沙土中生長最好。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8-9月采收成熟種子,陰幹,直播,秋播9-10月,春播3-4月進行,秋播出苗快,發芽率高,按行窩距各約27cm開穴,每1h㎡用種7.5-11.25kg,種子與人畜糞水、草木灰拌勻後點播,再蓋火灰一把。2、分株繁殖:收獲時選小苗於未萌芽前栽植,每穴栽苗3-4株,栽後施土雜肥。病蟲防治
食心蟲,為害嫩果;蚜蟲,為害嫩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