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王大珩 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 中國光學之父

中文名:王大珩

外文名:Wang Dahéng(漢語拼音)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日本東京

出生日期:1915年2月26日(乙卯年)

逝世日期:2011年7月21日(辛卯年)

職 業:科學傢、教育傢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帝國理工學院、謝菲爾德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光學之父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漢族,生於日本東京,原籍江蘇省吳縣(今蘇州市)。“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傢,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傢、教育傢,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帝國理工學院、謝菲爾德大學。1948年回國。歸國後,王大珩開拓和推動瞭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制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曾獲國傢科技進步特等獎。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準等方面都作出瞭重要貢獻,是高科技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倡議並促成中國工程院的成立。他先後主持制成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和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等。榮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人物生平

求學階段

王大珩1929年就讀於青島禮賢中學。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1938年考取留英公費生,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1941年轉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在著名玻璃學傢特納(W.E.S. Turner)教授指導下進行有關光學玻璃的研究。

1941年3月,在國際著名物理學刊物《Proc. Phys. Soc.》上發表論文“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 the Presence of Spherical Aberration”(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點),論述瞭光學系統中各級球像差對最佳像點位置和質量的影響。創造性地提出用優化理論導致以低級球差平衡殘餘高級球差並適當離焦的論點。

1942年,受聘於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專攻光學玻璃研究。同年加入留英工程師學會。

1945年,研制出V-棱鏡精密折射率測定裝置,並在英國制成商品儀器。獲得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Bowen獎)”。

1948年5月,乘倫敦至香港的客船回到中國。

回國初期

1948年6月,從香港乘船至上海,後應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先生聘請,到該所從事光學研究工作。

1949年3月28日,從上海到香港,輾轉朝鮮、沈陽等地抵達大連。參加創建大連理工大學,並主持創建應用物理系,任系主任。

1951年中國科學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籌建儀器研制機構。

1952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長春光機所)在長春成立,他被任命為館長、所長。該所在他的領導下,30多年來為發展中國應用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制造從搖籃而成為重要科研基地。

光學設計是儀器館最早取得成績的科研領域。王大珩親自領導建立瞭光學設計組,並舉辦過若幹次全國光學設計訓練班。後來,在這裡受啟蒙基本訓練的許多人,成為很有成就的光學科學傢。光學玻璃是儀器館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龔祖同先生為首研制成功中國第一批光學玻璃的過程中,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做出瞭重要貢獻。

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長春光機所以研制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費心血的結晶,也孕育瞭1961年中國第一臺激光器在這裡誕生以及後來做出更為重要的成績。

從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攻方向。先後在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與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光學測試等諸多領域做出瞭重要貢獻。他參加瞭中國第一次核爆試驗,指導改裝瞭高速攝影機用於火球發光動態觀測;他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最早在國內領導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的研究;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間偵察照相機的研制中提出瞭先進的技術方案。特別是靶場光測設備,他領導瞭多種型號的研制工作。

60年代初,為適應國防工程的要求,國傢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的任務。就當時中國的技術水平而言,完成這一任務有很大困難,但是在王大珩的號召和指導下,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研制出超過原設計指標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開創瞭中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光學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產的歷史,在這項工程中,王大珩任總工程師。當時對於如何承擔靶場跟蹤經緯儀任務,曾出現過搞“半桿子”還是“一桿子”的爭議。所謂“半桿子”就是說長春光機所作為科研機構,應隻搞攻關研究——“上半桿子”,而整套設備的制造則應由產業部門和工廠來承擔。所謂“一桿子”則是從研究攻關到出產品“一桿子到底”統由長春光機所完成。王大珩主張“一桿子”做法。實踐證明王大珩的論點是切合實際的。從此,在中國科學院范圍內,為研究發展高精技術設備確立瞭“一桿子”的傳統。

1974年,在中國對美實施“乒乓外交”後,王大珩率中國激光科技代表團去美國考察。這是建國後中國第二個訪問美國的學術代表團,對促進中美激光科技學術交流頗有影響。

文革以後

1977年,中國參加國際米制公約組織,王大珩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計量大會和國際計量委員會工作。從1979年至1992,他當選為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連任三屆達13年之久。1978年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成立,他當選為副理事長,1983年當選為理事長,1989年被推舉為名譽理事長。王大珩多次呼籲加強計量的基礎研究,在他的倡導下,成立瞭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的“計量測試高技術聯合實驗室”。

1980年5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長春光機所研制的電影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瞭火箭再人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瞭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平穩跟蹤、定位、標定、校正的抗幹擾等技術難題。王大珩在測量船的光學測量佈局和船體搖擺及撓曲與實時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創造。

1979年,由於在中國國防光學科研中所做的貢獻,王大珩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項目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1983年,王大珩調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1983年至198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主任、總工程師,參與領導中國科學院衛星工程,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起到瞭推動作用。1985年王大珩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同時還擔任過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他還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中國照明學會名譽理事長。在國內召開的歷次激光會議、國際遙感會議、國際高速攝影和光子學等會議上,他都曾擔任主席。1991年他又當選為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王大珩在就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期間,為瞭發揮學部對國傢重大科技及經濟問題的咨詢作用,倡導學部主動地就國傢重大問題提出咨詢性建議。得到各學部的贊同和決策者的贊賞。這項活動開展以來,已成為科學院各學部的主要任務之一。技術科學部提出過的咨詢建議有發展中國的微電子技術;加速發展通訊技術、有關鋼鐵工業的發展路線、有關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問題、機電工業與高技術、高技術產業化的若幹問題等等。後來又提出瞭發展中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議。

1984年美國總統裡根提出開展中美太空科學與應用合作建議,王大珩積極支持並參與由國傢科委牽頭的中美合作相關工作。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學傢鑒於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和西歐“尤裡卡計劃”等高技術計劃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認為中國也應采取適當的對策。因此他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三位科學傢聯名發起向國傢最高領導提出關於發展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建議很快就得到鄧小平同志批示。中央進一步考慮到今後高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結合中國國情,及當前的國際形勢,確定瞭“有限目標,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此後,經過一系列的高級會議和專傢討論,發展成為“863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在選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動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個高技術領域內,跟蹤世界先進水平,通過不斷創造和實踐,縮小同發達國傢的差距。“863計劃”的形成和實施已見實效。1991年4月鄧小平同志又及時提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號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863計劃”對中國科技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993年10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選為第一屆理事長。

1988年春,以美國為首發起國際空間年(ISY)活動,旨在協調各國有關全球環境研究的空間計劃,將保護和改善人類全球生存環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計劃”作為國際空間年的首要任務。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宣佈1992年為國際空間活動年。美方邀請中國參加並作為發起國,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國參加這項工作。中國為此成立瞭國際空間年中國籌委會(ISY—CPC),王大珩任主任委員。在任期問,王大珩不遺餘力地聯系國內有關利用空間技術的14個部、委聯合工作,不辭辛勞先後七次出國參加會議,並促成一系列國際活動。

1992年4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大會上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學部委員(院士)聯名向中央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處於同等學術地位。這一建議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這對進一步調動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將有深遠的影響。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國科學院推薦並當選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屆主席團成員。

王大珩曾先後當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逝世消息

據新華社消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傢,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傢、教育傢王大珩先生,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深入合作  王范  能地  膽道閉鎖  地震局  戶外用品  蜆崗  龍裕路  咸興界  來去匆匆  南徐村  菲律賓  酸澀  親王  莊陽  大漁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