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馀 唐代詩人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陳嘉庚
外文名:Tan Kah Kee
別 名:陳甲庚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
出生日期:1874年10月21日(陰歷9月12日)
逝世日期:1961年08月12日
職 業:企業傢、教育傢、慈善傢、社會活動傢
主要成就:支持辛亥革命、支持抗戰、反對汪精衛投降賣國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傢、教育傢、慈善傢、社會活動傢,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1913年,回傢鄉集美先後創辦瞭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曾被毛澤東稱譽為“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瞭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臺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傢統一。
生平大事記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
1910年,陳嘉庚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 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 ,陳嘉庚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7年,陳嘉庚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范學校。
1918年,集美師范和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小學給予常年補助。
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范和商科,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3年,陳嘉庚當選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創業有成,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是陳嘉庚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陳嘉庚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范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陳嘉庚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陳嘉庚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準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陳嘉庚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陳嘉庚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9年,陳嘉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商業佳話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瞭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傢業後,於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瞭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制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有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佈“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傢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鬥瞭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瞭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瞭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瞭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傢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入同盟會
1910年春,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同一批有志之士脫離清廷關系,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有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處罰。”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
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瞭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新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陳嘉庚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促進瞭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瞭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瞭成千上萬的企業傢和技術人才。
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瞭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莊西言(他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莊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莊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餘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藥廠、直接供應藥品等。
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歸國服務
1949年,陳嘉庚應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嘉庚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傢”,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臺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瞭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傢還為此設立瞭陳嘉庚科學獎。
備享哀榮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
早在1918年,陳嘉庚先生早已決定,逝後不將財產遺留給兒孫。“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吊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瞭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在鰲園中長眠於世。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瞭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