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慈 早年敦煌太守造福一方
来源:74U閱讀網
本名:陶澍
別稱:陶文毅
字號:字子霖一字子雲號雲汀、髯樵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湖南安化縣小淹鎮陶傢灣
出生時間:1779年
去世時間:1839年
主要作品:《印心石屋詩抄》《蜀輶日記》《陶文毅公全集》
主要成就:督辦海運整頓鹽政興修水利
早年經歷
陶澍畫像陶澍於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元月17日)出生湖南安化縣小淹鎮的陶傢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歲的陶澍跟隨父親陶必銓遠走長沙,在嶽麓書院讀書。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陶必銓因母老思親,回小淹鎮資江上遊的江南紅泥田王虎文(名王崇焯,為陶必銓知交好友)傢中設館授徒,陶澍仍跟隨讀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陶必銓回傢務農並鉆研學問;陶澍亦在身邊讀書,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傢經典,並參加一些農業勞動。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陶必銓應邀到安化縣城(今梅城鎮)主持修復南寶塔,陶澍亦跟隨在安化學宮讀書。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陶必銓到益陽曾潤攀傢中設館教書,前後四年,陶澍仍跟隨在側讀書。
乾隆六十年(1795年),陶澍參加縣學考試,得補邑諸生。
嘉慶三年(1798年),陶必銓轉赴益陽石井,在劉靜園傢中設館授徒,陶澍仍跟隨父親讀書。同年,陶澍與安化縣一都河曲溪人黃德芬結婚。
嘉慶五年(1800年),隨父赴長沙參加湖南鄉試。
嘉慶六年(1801年),陶澍離傢北上,參加會試,卻名落孫山。遵父囑,留京溫習功課,準備再試,以圖進取。
科舉及第
嘉慶七年(1802年)春,陶澍在京參加壬戌科會試,中進士,為第63名;四月,參加殿試,為二甲第15名;朝考,嘉慶帝召見,定為第55名。為安化第一個進士。
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赴任翰林院。
嘉慶十年(1805年)四月,任翰林編修。同年閏六月,父陶必銓病逝,陶澍回鄉奔喪,丁憂三年。此後,陶澍在澧陽書院主講三年,認真從事教育,培養人才。
嘉慶十三年(1808年)八月,陶澍離開傢鄉安化,攜傢北上,任國史館纂修。
治行優異
嘉慶十四年(1809年),任四川鄉試副主考。此後十年,陶澍先後任詹事府詹事、記名禦史、江南道監察禦史、陜西道監察禦史、會試同考官、會試內監試官、巡視中城、戶科給事中、巡視南漕、吏科掌印給事中、道員等官職。在任上,陶澍均能恪盡職守,勤政恤民。
嘉慶十九年(1814年),陶澍任江南道監察禦史,發現吏部候選官員太多,遇有官缺,則粥少官多,爭議紛紜;吏部又立法不一,設置重簽,形成混亂,造成弊端。陶澍主張統一立法,廢除重簽名目,堵塞漏洞,防止弊病。是年底,陶澍又陳奏州、縣積弊,明確指出:“州、縣之弊日深,州縣之疲頑有自”。接連例舉瞭八種州、縣官場弊病。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陶澍被任命川東兵備道。十二月抵達重慶赴任。任中清理積訟,打擊惡棍,平反冤獄,安定社會秩序。禁止私設關卡,暢達交通,鼓勵工商,發展商業貿易。察看農村,體恤民情,獎勵開荒,發展農業生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新即位的道光帝擢陶澍為山西按察使。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兼署佈政使。八月,調福建按察使。十月,未及福建赴任,擢安徽佈政使。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撫。
陶澍對安徽進行瞭全面的治理:
清理安徽錢糧,杜絕錢糧虧空。
救濟災民,建立豐備義倉。
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整飭吏治,安定社會秩序。
重視文教,倡修《安徽省志》。
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陶澍調任江蘇巡撫。因洪澤湖決口,漕運阻淺,特調任江蘇巡撫,親至上海主持漕糧海運,雇沙船一千五百艘,運蘇、松、常、鎮、太五府州漕糧一百六十餘萬石至天津,為清代大規模海運漕糧之始。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陶澍再次“親蒞上海,部先後,申號令,各州、縣剝運之米,魚貫而至,鱗次而兌,浹旬得百三十餘萬為首運,餘三十餘萬歸次運。告祭風神、海神、天後,集長年三老,犒酒食銀牌而遣之。萬艘讙嘑江澄海明,旌旗飆動黿龍踴躍。”二月底,漕運船隊順利抵達天津。
陶澍任江蘇巡撫首倡海運,取得瞭巨大的成功,是中國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所取得的最重要、最典型的成果。
整肅吏治,改造民風,建設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
關心人民生活,救濟災荒。
大力興修農田水利。
加強治安,嚴懲訟棍。
兩江總督
道光十年(1830年),加太子少保銜,署兩江總督,尋實授。陶澍勇於任事、為朝野所重用。
道光十二年(1832年),與巡撫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覲,賜禦書“印心石屋”匾額。
病逝任上
道光十八年(1838年),忽病風痹。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逝於兩江節署,時年62歲。晉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謚號“文毅”。入祀賢良祠。並祝名宦祠,於海州建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