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穆公主 唐玄宗李隆基長女和王繇妻子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羅從彥
別 稱:豫章先生
字 號:羅仲素
所處時代:南宋
民族族群:漢族
主要作品:《中庸說》 《豫章文集》
主要成就:豫章學派創始人
籍 貫:福建沙縣
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學者稱豫章先生。宋南劍州劍浦羅源裡(今福建南平東坑羅源村)人。自幼篤志好學,聞同郡楊時(世稱龜山先生)得河南程氏之學,十分羨慕。在楊時升為蕭山縣令後,於1100年(宋元符三年)徒步去拜見楊時,得楊賞識。經楊時介紹,羅變賣田產作旅費,赴洛陽拜見程顥,請授《易經》。1112年(宋政和二年)於蕭山師事楊時,“受學經年,盡裹其書以歸”。1119~1131年(宋宣和元年至紹興元年),先後寫成《語孟解》、《書齋記》、《遵堯錄》、《臺衡錄》、《中庸說》,另著有《〈春秋毛詩〉語解》、《春秋指歸語》、《臺衡錄論議要語》、《二程龜山語錄》等,後輯入《豫章文集》。
1130年(宋建炎四年)中特科,1132年(宋紹興二年)授博羅縣主簿,歷時4年。在任期間,倡三代“王道”之治,主“寡欲”、“簡易”之說,認為“簡易之理,天理也。行其所事,篤恭而天下平”(見《宋元學案》卷39)。在仙福都一圖創建釣鰲書院,置渡口、學田若幹,以其收入資助生員費用。後入羅浮山,常在朱明洞南的釣鰲石澄心靜坐,研習學問,“窮天地萬物之理,究古今事變之歸”。繼承發展程顥、程頤“窮理”學說和楊時“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說,創立“靜中觀理”說,在宋代理學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在認識論方面,提出“天地之先也,理”,“有理而後有物”,靜中觀理,盡心知性,思而有道,道為至高之性善,欲立言必先立德。在政治思想方面,註重“仁政”和法治的統一,認為“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過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亂天下,不容小過則無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嚴則不足以禁天下之惡,不恕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情”。還認為“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後世荒淫之君所為不善,故君不知民可畏,而知民可虐;民不知君可愛,而知君可怨,是君民為仇也,安得無顛覆之禍?”
羅從彥一生貧困,傢徒四壁,但他認為富貴榮華莫若殘書數卷。幾十年如一日,“堅苦刻厲,篤志求道”,發憤著書。他在羅傢書堂壁上寫下這樣一段話:“吾傢自祖宗流傳以來,一貫清白之氣不可不培。蓋金帛雖多,積之數十年必芨;田宇雖廣,遺之數十年亦亡。孰若書數卷,貽之吾子吾孫,世世可以習讀不朽;又孰若靈心一點,傳之吾子吾孫,可以受用不盡。登斯堂者,各宜猛省!”。
羅從彥認為人的學識、操行並非與生俱來,更非門第出身所決定。他說:“德澤不可恃”,“自古德澤最厚者如堯舜,向使德澤可恃,則堯舜必傳其子。”認為“學者必有正道,不悅於小道而適正道焉,則堯舜人皆可為矣,何不及人之有”。
羅從彥提倡苦學,排除外界幹擾,強調“心官”的作用。他認為默坐澄心,“不唯進學有力,亦是養心之要。”如果“心官不肯思”,就會誤入歧途,成為“
死灰枯木
”。羅從彥對從政的看法亦有獨到之處,認為“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為本。正直則朝廷無過失,忠厚則天下無嗟怨。一於正直而不忠厚,則流入於刻;一於忠厚而不正直,則流入於懦。”認為,儒學一經董仲舒、公孫弘提倡後,鉆研經訓不是為瞭“明道”,而是為瞭進入仕途,反而把個人的生死、職位看得很重,忠義之心卻不復存在瞭。
羅從彥說:“君子在朝則天下治,蓋君子進則常有亂世之言,使人主多憂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則天下亂,蓋小人進則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樂而怠心長,故亂。”因此,“天下之變不起於四方,而起於朝廷,譬如人之傷氣則寒暑易浸,木之傷心則風雨易折。”在封建社會,此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1135年(宋紹興五年)羅從彥卒於任,終年64歲。因無資費,竟數年不得歸葬。直至其族人羅友任惠州判官,始遣人持護以歸。1247年(宋淳七年)賜謚文質,1614年(明萬歷四十二年)詔賜羅從彥祀於孔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