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陳康伯

陳康伯

陳康伯簡介:陳康伯(1097年— 1165年4月10日1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長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陽縣南港口鄉南山人。 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歷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時期 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虞允文參謀軍事,在采石大敗金兵。病死於京城任所,歸葬於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 宋高宗曾稱贊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於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生平

抗金

陳康伯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而後歷任太學正、柯州代理知州、太 常博士、樞密院大計議官、泉州知州、漢州知州、吏部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等職。在紹興三十一年三月拜左仆射與湯思退共同輔佐朝政。建炎末,衢州常出現盜匪之禍,身為衢州通判的陳康伯,力督州兵濟王之師,進行討伐,並成功搗毀瞭盜匪在衢州的勢力。高宗為獎勵其功勞,提升為太 常博士,後改任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再後擔任瞭樞密院大計議官。此時,雖然說陳康伯是與秦檜同朝為官,而且與秦檜在太學中有有舊交,但是,陳康伯卻是與與秦檜在"泊然無求,不偷合"。在秦檜死後,陳康伯出任吏部侍郎,在次任是他就提出"節用寬民",要求朝廷節儉歲用,采取有所入則儲備其中十分一二以預防水旱災害。在秦檜當政的時候,有的官吏為瞭迎奉秦檜的喜好大興冤獄,而陳康伯挺身而出平讞多次於朝廷上直述冤情,保護瞭諸多士大夫,通過這些措施以此來節省費用,減輕百姓稅賦,平反冤獄。高宗登基後不久就拜陳康伯為參知政事。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高宗和金人修定和議。這一和約給宋、帶來瞭二十年相對比較安定與平和的社會生活生存環境。二十年後的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完顏亮即位,欲乘天下之亂,積極地準備再次入侵南宋王朝。同年 5月金國以賀天申節為名派出使節,口出蠻言,竟然要求宋朝廷將淮、漢地劃割給金。面對金人的無理的要求,朝中圍繞著與金是戰還是和進行激烈的爭議。內侍省都知張去為阻止用兵而陳退守避國策,中外妄傳幸閩、蜀,勸說高宗退避福建、四川。侍禦史陳俊卿就主張起用張浚並要求治張去為之罪以振作士氣。當時身為右相的朱倬卻無一語,不表態。大敵當前,時為左相的陳康伯極力主張抗金,反對退避與和議。認為金敵撕毀盟約,天地共憤,面對金對南宋侵害,認為朝廷有進無退,隻要朝廷聖意堅決,則廣大將士抗金士氣自然倍增,主張並分三路堅決抗擊金兵。他的主張得到瞭大學士宋苞的支持,一時之間主戰派占據瞭優勢。

陳康伯借助其主張的相對優勢,及時向高宗提出瞭與金作戰的戰略措施。他提出瞭具體四項措施:一是增派劉錡為荊南軍,兵發重流抵抗金兵;二是分畫兩淮之地,命令諸將組建民間團社,各保其境;三是針對劉寶部將驕卒少難以獨擋淮東,積極增援,加強城防;四是沿江諸郡修城積糧,以穩固內地。 1160年底,湯思退罷相,陳康伯獨任右相。 1161年,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將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領兵抵禦。 1161年 9月,完顏亮準備兵分四路直取南宋。東路完顏亮率主力進攻淮南,中路進攻襄陽,西路由風翔率領攻打大散關,另有海路則直趨臨安。面對金兵的長驅直入,主戰派代表陳康伯也對此做出瞭積極的迎戰部署,提出瞭分兵迎戰策略:遣成閔守鄂洲以守備襄漢中路;由吳璘守川陜之地以備西路之敵;李寶率兵海上迎戰;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守兩淮之地。

金軍從壽州渡淮,長驅直入。劉錡領兵迎戰,命副帥王權先行。而王權卻和妻妾哭泣告別,以犒軍為名將傢中金帛裝船運走,住在和州不敢前進。劉錡再次下命令王權進軍壽春。王權才不得已進軍到廬州,然而一聽說金軍到來,就連夜逃走,致使宋軍不戰而潰。此時正值劉錡患重病,隻好退兵鎮江,淮南淪陷,警報頻頻,京都震動,"朝中有遣傢欲避者",高宗聞訊,決計重演故技,試圖再次入海避敵。宰相陳康伯竭力勸阻,陳康伯無所畏懼安排全傢由江西入浙安傢,且下令臨安諸城門開閉如同往常,以此安定百姓。為瞭穩定高宗之心,他解衣置酒,從容不迫,共商大計,高宗看後才稍微放寬瞭心。但是陳康伯雖然這樣做瞭,還是不放心。第二天,又一次入奏勸陛下靜以侍之,堅決抵抗。在陳康伯的力阻之下,高宗決定暫留臨安,觀望形勢。然而高宗對自己的這種觀望的姿態並未堅持多久,就又開始動搖瞭。一日,高宗擬下詔書"如敵未退,散百官",康伯見瞭詔書非常氣憤,當即燒毀瞭詔書,以示堅決不執行,並覲見高宗,指出一旦百官散去,君主勢單力孤,無法守護朝廷,還不如禦駕親征,發憤一擊。在群臣的強烈的要求下,高宗最終被迫同意"下詔親征",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準備抗敵。但又暗地命令建造禦船,做好海上逃難的準備。

1161年10月,完顏亮軍已抵和州,葉義問在鎮江想要逃跑,被部下強留在建康。金軍在和州趕造船隻,打算渡江攻占采石鎮,形勢十分嚴重。這時,虞允文趕到采石,整頓潰軍,激勵士氣,迅速做好迎戰的部署。完顏亮派遣五百兵士,駕船入江,親自在江邊用小紅旗指揮。虞允文命宋軍戰艦迎戰,而另有當塗縣的民兵駕海鰍船沖鋒在前,金船被沖散分為兩處。宋軍奮勇向前,把金兵大部分殺死在江中。第二天,虞允文命舟師至楊林河口阻擊金軍,又在上遊放火燒毀瞭金其餘的船,取得大勝利。完顏亮不能過江,隻好移軍瓜洲。

金軍從海上進攻臨安的一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率領,也在密州膠西縣陳傢島被時任南宋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軍隊打得大敗。李寶早年在嶽飛部下統領義軍,屢立戰功,這次戰役他自身率領戰船一百二十隻,弓弩手三千人,航海抗擊金水軍。途中,李寶援救瞭被金軍圍困在海洲的魏勝抗金義兵,並與山東義軍取得瞭聯系,然後從海上進軍到密州膠西縣。他從來降的金軍漢人水手那裡得到金軍不慣水戰、在船中匍匐而睡的底細,及時發動進攻。敵艦逼近後,李寶軍突然鼓噪而進,金軍驚慌失措。李寶軍用火箭射金船油帆,金船大半起火,少數沒起火的金船,也被宋軍跳上船去以短兵擊刺金軍,金軍中的漢人脫甲而降的達三千餘人。蘇保衡座船尚未啟程,得報戰敗,急忙逃跑。金軍艦隊被大部殲滅。

李寶領導的宋軍與山東農民起義軍聯合作戰的勝利,使得其他宋軍與義軍紛紛效法聯合作戰,先後收復鄧州、蔡州、陳州、順昌府等地。西北方面進犯川陜的金軍,受到四川宣撫使吳玠軍的痛擊,吳玠指揮各路軍馬收復瞭秦、洮、隴、商、虢、華、陜七州。金軍後方,抗金義軍也紛紛起兵。魏勝攻克海州,使完顏亮南侵軍發生後顧之憂。"山東魏勝"的威名,金軍聞之喪膽。其他各路義軍,也活躍在金軍後方,攻打城邑,經金朝統治者以很大的威脅。在金軍南侵失敗的形勢下,金朝統治集團內又一次發生瞭改變。金東京留守完顏雍乘完顏亮南下,奪取政權,自立為皇帝(金世宗),宣佈廢去完顏亮。完顏亮進軍到揚州,被部將殺死。金軍撤退,宋軍收復瞭兩淮地區。

金軍的撤退,也就意味著高宗象征性的"禦駕親征"結束瞭。

復師北伐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高宗對康伯說高宗自己"今老且病,久欲退閑",想向眾臣宣佈讓位與趙瑋,與陳康伯密贊大議。同年,孝宗即位。在其父子內禪帝位的儀式上,高宗讓康伯奉持禪讓冊書。基於高宗對康伯的重用與賞識,新主孝宗也對其倍加的尊重,在稱呼上也隻是稱他為丞相而不叫他的名字。而且,孝宗也曾經對大臣們說"陳康伯有氣量,朕伴隨太上皇帝在金陵時,他遇事從容不迫的氣度,可以和東晉的謝安相比。"孝宗即位不久,進封康伯為"信國公"。

孝宗即位不久,就開始積極地討論準備北伐。為此,孝宗也就被後人視為比較好的一個皇帝。隆興元年,張浚與陳康伯為首的主戰派進軍中原。在北伐前期,南宋取得瞭比較好的成績,而在後期則是戰況不佳,特別是在符離這個地方的一次大戰,宋軍潰不成軍。符離之敗使宋金兩國的關系,再次的發生變化。孝宗開始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高宗這時站出來積極地主持和派,礙於高宗與眾臣子的壓力與議論,孝宗派淮西安撫使幹辦公事盧仲賢前往金軍人營議和。

數月後,盧仲賢帶回瞭金軍議和的條件。但是,盧仲賢一回來就遇到瞭張栻彈劾,說盧仲賢是"辰國喪禮"。朝廷派盧伸賢去與金交涉中爭論的最大的三件事:我方所要求的停止稱臣的舊禮,對方也肯同意;對方所要求的歲幣數量不變,我方不深加計較;其中沒有達成一致的是,對方想要得到四州之地(海、泗、唐、鄧)而我方以速還祖宗陵寢、欽宗棺槨為理由,不同意交還四州。針對此種談判條件,陳康伯斥怒說:"這些人都因為禍福利害地於他們沒有切身的關系,口出大話誤害國傢,以博取名聲。這是關系到宗端社稷的大事,豈同兒戲。" 朝中兩派再一次的爭吵不休,陳康伯極力支持主戰,最後還是太上皇帝出來極力支持主和派,這才打定瞭孝宗的心。這次的論戰尚未結束,主和派又開始一齊彈劾陳康伯,陳康伯不得已請求罷官回鄉並推薦張浚為相。因為隨高宗親征回來時康伯就染上瞭病,康伯曾請求瞭回鄉,但是沒有得到同意。這次請辭,孝宗答應瞭,同時又對陳康伯說"有宣召,慎勿辭"。還親自召集百官為他餞行,"宰即府餞別,百官班送都門外"。這些可以看出孝宗對回鄉的康伯仍然還是十分的敬重。

康伯走後,張浚代之。隆興二年,金人又提出瞭無禮的要求。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勵之下命張浚視師兩淮,全力奮戰。湯思退及其同黨百般攻擊張浚,污蔑他"名曰備守,守未待發,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終還是屈從瞭主和派罷瞭張浚的相,由湯思退獨任右相半年之久。湯思退與金人暗通聲氣,要求金軍重兵迫和。金軍揮師南下,由於主和派的主動撤防,金軍輕而一舉的攻破宋軍的兩淮防線。湯思退還極力主張放棄兩淮,退守長江,盡快與金議和。面對險境,孝宗及時罷免瞭湯思退、決定重新起用因病出朝的陳康伯,任命他為左相,以支持大局。當時陳康伯的病還較嚴重,他的親故們知道他又要再次入朝,紛紛來勸導不要出相,要他上書請求辭去相位。但是,康伯意正嚴詞的說到"不然。吾大臣也,今國傢危,當輿疾就道,幸上哀而歸之爾。"雖然說,陳康伯的出相意味著主戰派再一次的勝利,但終久還是無力回天,戰爭最後以宋軍失敗議和告終。

乾道元年二月,他向孝宗匯報完工作後就退去,走到官員值宿的房舍突然發病,用轎子抬到傢中,就去世瞭,享年六十九歲,歸葬於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孝宗贈授他太師之銜,定謚號為"文恭",親筆為他書寫"旌忠顯得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慶元初,"配享孝宗廟庭,改謚號文正。"之前,宋高宗曾稱贊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這應該是很中肯的評價。

陳康伯為人剛正不阿在國傢危難之際,不顧惜自己個人的安危,臨危赴人,挺身抗擊金兵的入侵。身為孝宗之臣子,身為宋朝之臣民,"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不僅僅受到當 時君臣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而且也成為後世學習的楷模。

歷史評價

趙構: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

趙眘:陳康伯有氣量,朕扈從太上在金陵,其從容不迫,可比晉謝安。

鄭僑:見宰臣贈太師、魯國公、謚文恭陳康伯,德量寬博,能服眾心;器資凝重,足任大事。當紹熙授受之際,密贊神謨,光輔初政,綱紀修舉,朝廷清明。再還鼎司,人望愈重,始終無玷,有古賢相之風。式承明詔,伏請配饗孝宗廟庭。

朱熹:謝安之於桓溫,如近世陳魯公之於完顏亮,幸而捱得它死耳。

羅大經:周瑜赤壁、謝安淝水、寇萊公澶淵、陳魯公采石,四勝大略相似。

脫脫:陳康伯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

馮夢龍:遲魏之帝者,一周瑜也;保宋之帝者,一寇準也;延宋之帝者,一陳康伯也。

王夫之:①虞允文、陳康伯可引與同心,而未遑信任。②故孝宗立,奮志有為,而四顧以求人,遠邪佞,隆恩禮,慎選而篤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陳康伯、葉顒、陳俊卿、虞允文,皆不可謂非一時之選也。

《歷代群英歌》:①康伯拯濟艱難,史浩備守為尚。 ②南宋高宗四九齡,始終五相輔中興。李綱力諫君南幸,頤浩驅馳將北征。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天誅秦檜生康伯,止幸閩都國又興。

蔡東藩:①假使高宗構有恢復之志,聲其罪而加之討,則南北義士,奮起討逆,大憝授首,炎宋中興,寧非快事?乃聞寇南來,即思退避,愚弱不振,一至於此。幸陳康伯勸阻於內,虞允文達權於外,始得僥幸一勝,保全東南。 ②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

天很藍  汨羅  好新  曉塘  裡頭  無涯  美孚  八極拳  鹽龍街  代號  湖裡區  冶子  達濠青洲  肘內翻  盛店  交易成本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