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謐 丞相王導之孫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鬱達夫
別 名:鬱文、蔭生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富陽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1
逝世日期:1945年9月17日
職 業:小說傢、散文傢、詩人
畢業院校:東京帝國大學
信 仰:共產主義
杜甫曾說“文章憎命達”,是說凡作好文章者,常命途多舛。鬱達夫幼年喪父,傢境窘迫,年輕時在日本留學讀書歷盡艱辛;感情上,與原配孫荃因缺乏感情基礎而分道揚鑣,後來與王映霞的結合也以悲劇收場。日軍攻陷富陽後,鬱達夫的母親在傢鄉活活餓死,孩子早早夭折,長兄又被日偽殺害,他自己也流亡到蘇門答臘……這些災難迭加於一身,使鬱達夫時時生活在痛苦之中。郭沫若回憶說,“在友人中像達夫這樣的遭遇是很罕見的”。鬱達夫遭逢這樣的人生境遇,使得他的作品充滿悲觀主義色彩。因為他敏感、多情、自卑,所以他很少直接針砭時政、批判現實,而是通過對自我的剖析、個人經歷的描述,借以抒發某種思想和情緒。正是錢穆先生所說的“又值世亂,生命塗炭,道義掃地,志士灰心,見時事無可為,遂轉而為自我之尋究。”
鬱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傢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鬱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鬱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瞭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瞭“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鬱達夫在自傳體小說中,除瞭反映下層知識分子失意、苦悶外,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反映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表現瞭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懷,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鬱達夫的小說創作因為對傳統道德觀念提出瞭挑戰,並且首創瞭自傳體小說這種抒情浪漫的形式,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傢產生瞭深刻的影響,形成瞭二三十年代中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鬱達夫還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已出版日記的作傢。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鬱達夫如同他筆下許多的人物一樣,成為瞭那個時代的“零餘者”,他們與現實社會勢不兩立,寧願窮困自我,也不願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他們痛罵世道澆離,或以種種變態行為以示反抗。剝開一層頹廢的外皮去審視真正的內心,這是痛苦的,也是偉大的。他就是一塊匪石,一生都閃耀著赤誠的顏色;他就是一位達士,多愁善感又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