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朱光亞 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朱光亞 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中文名:朱光亞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湖北宜昌

出生日期:1924年12月25日

逝世日期:2011年2月26日

職 業:科學傢

畢業院校: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密執安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傢”、“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朱光亞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協主席;1994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並任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1996年5月,被推舉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1999年1月,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

朱光亞早期主要從事核物理、原子能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末,負責並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制造與試驗工作,參與領導瞭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組織領導瞭禁核試條件下中國核武器技術持續發展研究、軍備控制研究及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瞭重大貢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12月25日,朱光亞出生於湖北宜昌。幼年時的朱光亞,跟隨父母從宜昌經沙市遷回漢口。由於他的父親在一傢法國企業工作,朱光亞兄弟姊妹在少年時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後,在漢口第一小學、聖保羅中學學習。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剛剛初中畢業的朱光亞和兩個哥哥被迫轉移到四川重慶,先後就讀於合川崇敬中學、江北清華中學(今重慶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朱光亞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 在重慶南開中學的一年半裡,朱光亞開始對自然科學有瞭美好的憧憬;特別是魏榮爵老師講授的物理學,使他產生瞭濃厚的興趣;同年,他考入西遷至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物理系。講授大學一年級普通物理學的是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趙廣增教授,趙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課和介紹學科前沿的課外輔導,使朱光亞受到物理學科新發展的熏陶。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夏天,當時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在重慶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在幾位南開校友的關心和幫助下,朱光亞報名應試,順利地轉學西南聯大。從大學二年級起他先後受教於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葉企蓀、饒毓泰、吳有訓、朱物華、吳大猷等教授。眾多名師的栽培,使朱光亞學業有瞭較堅實的基礎。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抗日戰爭勝利時,他從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留學之路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提出中國也要做原子彈。於是,國民政府決定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傢赴美國考察,並要求每位科學傢推薦兩名助手同去。當時吳大猷推舉的兩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亞。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9月,朱光亞等人剛到美國不久就被告知,美國不會向其他任何國傢開放原子彈研制技術,加之抗戰勝利後中國國內形勢很快發生巨變,考察組隻好解散,各奔東西,朱光亞進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即密歇根大學)研究生院,繼續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朱光亞在年輕的核物理學傢M.L.Wiedenbeck副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核物理實驗研究,發表瞭《符合測量方法(I)β能譜》、《符合測量方法(II)內變換》等論文。

1949年秋,朱光亞畢業於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並獲博士學位。

回國發展

1950年2月,朱光亞拒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ECA)的旅費,告別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為大學生開設普通物理、光學等課程;歸國前,他牽頭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撰寫瞭《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

1952年12月,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處任英文翻譯。

1953年1月,全國院校調整,朱光亞接受組織安排調往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

1956年,新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這年,朱光亞參與籌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劃歸北京大學),擔負起為中國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同年4月,朱光亞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至1959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四〇一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參與由原蘇聯援建的研究反應堆的建設和啟動工作,並從事中子物理和反應堆物理研究,發表瞭《研究性重水反應堆的物理參數的測定》等研究論文。

1959年7月起,朱光亞先後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工程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參與領導並指導瞭核武器研制任務的分解、確定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選擇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設立課題並制定重要攻關課題的實施方案等重要工作。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瞭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空投航彈、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任務。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傢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的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亞參與組織指揮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成功。中國地下核試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瞭核試驗轉入地下目標,為核武器技術快速持續發展提供瞭有力支持。

1970年6月至1982年7月,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副主任,在繼續負責組織核武器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同時,參與組織領導國防科技領域的重要工作。其間,組織和指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86年,國務院組織全國200多位著名專傢學者進行瞭充分的專題研究,制訂出中國第一個“軍民結合”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朱光亞作為國務院高技術計劃協調指導小組的成員和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著名科學傢,親自參與組織和指導瞭專傢論證工作以及《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的起草。

1991年10月,朱光亞率中國科學傢小組赴美,與美國科學院國際安全與軍備控制委員會(CISAC)進行雙邊學術交流。交流會上,他親自向美國同行介紹中國軍備控制研究的成果,宣傳中國的立場和觀點,取得良好效果。

1994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黨組書記,領導建立瞭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做瞭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的工作。

1996年5月,朱光亞被推舉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同年,將獲得的何梁何利獎100萬元港幣全部捐贈給中國工程科技獎助基金會,用以獎勵中國優秀工程科技專傢。

1999年1月,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同年9月9日,把4萬餘元稿費捐贈給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同年9月18日,國傢授予朱光亞“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2年5月,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朱光亞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非人  需要隔離  集上  紅線  清秀  金銀器  補貼資金  頒獎典禮  春江花月夜  凱撒  再見我的初  曹傢山  前倨後恭  郭婷婷  豪俠  原子灰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