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晃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張宗遜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陜西渭南市臨渭區向陽街道辦淹頭村5組
出生日期:1908年2月7日
逝世日期:1998年9月14日
職 業:軍人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紅軍大學
信 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參加北伐戰爭
張宗遜(1908-1998),陜西省渭南縣(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軍長、紅軍大學校長、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兼富甘警備司令、八路軍旅長、第一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瞭北伐戰爭、秋收起義、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裡長征、冀中抗日、百團大戰、解放西安、解放蘭州、解放青海等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軍校部部長、總後勤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2月7日,張宗遜出生於陜西省渭南縣赤水鎮(今臨渭區向陽街道辦事處)淹頭村一個農民傢庭。7歲起讀私塾,12歲上小學。
1922年(民國十一年),就讀於渭南赤水職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學生愛國運動。
1924年(民國十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6年(民國十五年),考入黃埔軍校政治科,並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民國十六年)4月,畢業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3師第9團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幹事兼2營政治指導員、國民革命軍第24師新兵營排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第3營連長。
土地革命
1927年(民國十六年)9月9日,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三灣改編後改任團部參謀、副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0月23日拂曉,部隊遭到反動地主武裝肖傢壁部的襲擊,被迫撤離大汾圩。11月中旬,在向茶陵縣城進軍中,張宗遜腿部負傷,3個月後基本痊愈。
1928年(民國十七年)5月4日,朱、毛會師之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張宗遜任第四軍的一名連長,成為“我軍創始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6月23日,湖南和江西兩省的軍閥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聯合組織第一次“會剿”,張宗遜帶領永新縣遊擊大隊取得“龍塬口大捷”。6月25日,張宗遜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31團1營2連連長,開赴永新縣最東邊的石灰橋地區,打土豪分田地。
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隨軍轉戰贛南、閩西,先後任紅4軍第3縱隊第9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參加瞭創建中央蘇區的鬥爭。
1930年(民國十九年)10月,任紅1軍團第12軍第36師師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鬥爭。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率部支援紅3軍團第9師作戰,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敵師長張輝瓚。他先後改任第12軍軍長、第14師師長兼廣昌警備司令等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4月28日,進入紅軍大學(在瑞金)學習,同年6月,任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16日,紅軍未能打破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圍剿”,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張宗遜由紅軍大學調中央縱隊(即第二野戰縱隊)任參謀長,隨後,接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參加長征,指揮所部參加瞭奪占婁山關戰鬥、攻占遵義城戰鬥等。強渡湘江時,他指揮紅四師控制界首渡河地段,堅守一天,阻擊廣西國軍,掩護中央縱隊通過。在攻占婁山關的第二天,國軍瘋狂反撲,張宗遜率紅10團與紅11團、紅12團擊潰國軍。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2月28日,在同薛嶽兵團的戰鬥中,張宗遜率紅10團同敵人爭奪遵義城西南郊的老鴨山時,腿部負重傷,到中央休養連休養並擔任連長。6月中旬,在腿傷還沒有痊愈的情況下,他就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信,要求分配工作。8月上旬,奉命到紅四方面軍第四軍任參謀長,和許世友一起,保衛黨中央繼續北上。隨後,調任紅軍大學參謀長兼高級指揮科科長,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進行過抵制。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月6日,調任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後兼任延安等五縣警備司令。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率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18日,首戰運用遊擊戰術,取得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張宗遜率部轉戰晉察冀邊區。11月3日,為粉碎日軍對五臺山地區的圍攻,指揮滑石片伏擊戰。在敵人必經之路的滑石片,伏擊出城進犯的日軍蚋野大隊,殲滅日軍1個大隊700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轉赴冀中地區,曾參與指揮陳莊戰鬥,並多次參加反“掃蕩”和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作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6月17日-19日,張宗遜回師晉西北地區,指揮部隊在晉西北的米峪鎮對外出“掃蕩”歸來的日軍村上大隊進行伏擊,殲滅日軍700餘人。8月20日,張宗遜率部向康傢會和硯灣開進,參加百團大戰,殲滅康傢會日軍,拔掉瞭靜忻公路之間最大的據點。同年11月,兼任晉西北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為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率部開赴延安地區,執行保衛陜甘寧邊區任務,同時開展冬訓練兵和大生產運動。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國民黨頑固派企圖奪取關中解放區,鉗制陜甘寧八路軍向日軍的反攻,集中9個師的兵力,向爺臺山等地發起攻擊,八路軍決定成立爺臺山反擊戰臨時指揮部,由張宗遜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委,指揮爺臺山反擊戰。8月8日-10日,經過3天激烈戰鬥,收復爺臺山等全部失地,全殲入侵的國民黨軍五個連及一個營部,挫敗國民黨頑軍對陜甘寧邊區的進攻。旋任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8月2日,張宗遜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指揮大同集寧戰役。從8月14日晚到9月13日,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殲敵1.2萬餘人。11月中旬,張宗遜任晉綏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奉命開赴延安,保衛黨中央,參加延安保衛戰。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2月10日,張宗遜任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習仲勛為政治委員。3月3日,野戰集團軍發起西華池戰鬥,擊斃敵48旅旅長何奇以下1500餘人。7月底,根據中央小河會議決定,成立西北野戰軍前委,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張宗遜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委,協助彭德懷先後發起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等三大戰鬥,三戰三捷,堅定瞭邊區軍民爭取勝利的信心。隨後,協助彭德懷指揮榆林戰役、沙傢店戰役、岔口戰役、黃龍戰役、延清戰役等戰役,收復大部失地。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月,為配合其他戰場的戰略進攻,率部轉入外線作戰,先後參與指揮宜川戰役、西府戰役、隴東戰役、荔北戰役等戰役,將胡宗南的重兵集團牽制在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我軍在中原、山東、東北戰場的戰略決戰。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率部發動春季攻勢和陜中戰役,並參與指揮扶郿戰役、蘭州戰役等,對解放大西北作出重要貢獻。隨後,張宗遜任蘭州軍管會主任,夜以繼日地處理接管工作,安排部署剿匪事宜,為蘭州的社會穩定和生產恢復做出重要貢獻。
建國之後
新中國建立初期,任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副司令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10月,代理西北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司令員職務,指揮所部完成瞭圍殲國民黨軍隊殘餘和剿滅土匪的任務。195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校部部長,1955年4月兼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長期領導軍事訓練和院校建設工作,並參與組織編寫各種條令、條例和教材。1971年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78年2月離休。
1998年9月14日,張宗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