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張溥 七錄齋集

張溥 七錄齋集

本名:張溥

別稱:仁學先生

字號:字乾度一字天如號西銘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主要作品:《七錄齋集》《五人墓碑記》《春秋三書》

主要成就:明朝晚期文學傢 創建復社

張溥(pǔ)出身官宦門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為宗黨所重,輔之傢人遇之尤無禮,嘗造事傾陷詡之”,當面稱他“塌蒲屨兒”,意為“下賤人所生,永遠不出息”。張溥遭此侮辱,勤奮好學,讀書必手抄,抄後讀過即焚去,如此反復七遍,冬天手凍裂,以熱水浸暖繼續再練。後來他把自己的讀書室名為“七錄齋”,自己的著作也題名為《七錄齋集》。《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佳話。

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年),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稱為應社,人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後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評議時政,“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天啟六年(1626年),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崇禎元年(1628年),與張采一起,在太倉發起瞭驅逐閹黨骨幹顧秉謙的鬥爭,所撰散文,膾炙人口,二張名重天下。崇禎二年(1629年),組織和領導復社與閹黨作鬥爭,復社聲勢震動朝野。

《七錄齋集·國表序》載有復社活動的盛況“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其影響遍及南北各省,執政巨僚由此頗為忌恨。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隔年又與吳偉業中進士,改庶吉士。崇禎十年(1637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裡人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張溥等結黨,正史《張溥傳》和梅村的《復社紀事》說他是病卒於傢。計六奇《明季北略》中說張溥被吳昌時下毒,當夜腹部劇痛而死,時年四十歲,“千裡內外皆會哭”,私謚曰“仁學先生”。 張溥死後,由黃道周為之作墓志銘。

崔郊  君子之交淡  將你  撫州市  紐芬蘭犬  六府  鹿鞭  會昌  器官  城東  烏西  齒輪廠  入地無門  黃沙古渡  功用  路穎秀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