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王國維 甲骨四堂之一

王國維 甲骨四堂之一

本 名:王國維

字 號: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

所處時代:清朝、民國

民族族群:漢族

主要作品:《人間詞話》、《曲錄》、《觀堂集林》等

主要成就: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杭州府海寧州城。王氏傢族世代書香,傢學淵源及學人輩出的海寧鄉風,對王國維的成長和人生道路產生瞭深遠的影響。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王氏傢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寧受到當地人民的長期敬仰。

自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讀農學社及東文學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在海寧故鄉度過的。四歲時,母親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蘊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顧,而他的讀書生活,則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譽的影響。王乃譽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著有遊目錄八卷,古錢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題畫詩、畫粕等數卷。王國維生活在一個富有文化修養的傢庭裡,從小聰穎好學。1883年,他七歲起,先後入鄰塾從師潘紫貴(綬昌)及陳壽田先生就讀,接受過塾師的啟蒙教育,並在父親王乃譽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瞭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並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逐步形成瞭讀書的志向和興趣。

1886年,王國維全傢遷居城內西南隅周傢兜新宅,此處後成為王國維故居紀念館。1892年7月,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寧四才子”。

1892年,王國維入州學,名在第六十餘名,同年赴杭應府試未取。1893年,又赴杭應科試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入崇文書院。他自從考入州學後,並未用主要精力準備應試,而是從博覽群書中產生瞭對史學、校勘、考據之學及新學的興趣。1894年甲午戰爭以後,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學向中國輸入,王國維接觸到新的文化和思想,產生瞭追求新學的強烈願望。雖然因為傢貧而不能以資供其外出遊學,他仍關心時事,研讀外洋政書和《盛世危言》、《時務報》、《格致匯編》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陳枚肅傢任塾師時,很不安心在傢鄉為人做傢庭教師,由其父為之請人推薦留洋學堂,向往出國留學。

1895年11月,王國維與莫氏成婚。1897年年底,王國維與同鄉張英甫等謀創海寧師范學堂,並上呈籌款緣由,未果。1898年正月,王國維由父親王乃譽親自陪送,踏上瞭赴上海求學的航程,由水路抵滬,入《時務報》館。二月,入羅振玉所辦東文學社。其時在《時務報》社師事維新派人士歐榘甲,在東文學社從師日本教師藤田八豐、四崗佐代治,學習日文之餘,兼學英文及數理等。這一年戊戌變法,六君子遇害,王國維深感不平,“頗有扼腕槌胸、搔首問天之慨”(據王乃譽《日記》)。1900年春,王國維為參加出洋考試及安排赴日留學事奔波,在羅振玉的資助及藤田、田崗兩位日本教師的幫助下,於1900年12月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因病於次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由東京返國抵滬,五月返傢養病。八月後,赴武昌農學校任譯授。王國維的編譯工作,始自王氏在東文學社時期,日本留學後,他又在羅振玉辦的《教育世界》發表瞭大量譯作,繼而成為該刊的主筆和代主編,通過編譯,並加以自己的論述,介紹瞭大量近代西方學人及國外科學、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等領域的先進思想。

他從1898年到上海(時年二十二歲),至1906年三十歲其間,除在東文學社、東渡日本留學,還曾任教於南通師范學校、江蘇師范學堂等。此時他以攻哲學為主,研究瞭康德、叔本華、尼采哲學,兼英法諸傢,結合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又攻西方倫理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教育學,所譯心理學、邏輯學名著有開拓之功。他自稱

這一時期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

。代表作有《紅樓夢評論》及《靜庵詩稿》、《人間詞》。此外王國維曾擔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三十歲以後,轉治文學。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國人介紹瞭俄羅斯文學傢托爾斯泰,並對莎士比亞、但丁、歌德等進行介紹和比較,介紹瞭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名著及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等人。同時,王國維還對美學、詞學進行研究,寫出瞭著名的《人間詞話》,對中國戲曲史進行研究,撰有《曲錄》等多部著作,為《宋元戲曲考》的完成奠定瞭基礎。1908年1、2月間,王國維太夫人病故,奔喪返裡。3月,與繼室潘夫人完婚。4月,攜眷北上返京,賃屋於宣武門內新簾子胡同。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解體,王國維攜全傢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四年有餘。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研究方向轉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一傢相鄰居,平時互相切磋,往返論學,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並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他治甲骨文字,始於此時。由於專力於研究新發現的史料,並能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築,所涉甚廣,著述甚豐。此外,在戲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戲曲考》,被譽之為“戲曲史研究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間,王國維有感於時局動蕩和清王朝滅亡,結合人生體驗,有詩作問世,編定詩集《壬癸集》。這一時期,他的生活頗安定,學術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間“生活最為簡單,而學問則變化滋甚。成書之多,為一生冠。”隻因生計問題,有同鄉鄒安邀其返滬,為英國人哈同編《學術叢編》雜志,他不願再以全傢生活有累羅振玉,遂於1916年回國。在哈同“廣倉學窘”《學術叢編》任編輯主任,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申骨文字及商周歷史研究,作出瞭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參與編摹《浙江通志》,為江南著名藏書傢蔣汝藻編《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書志》等。並將辛亥以來重要的研究成果,編成《觀堂集林》,其中《藝林)八卷、《史林》十卷、《雜林》二卷,對後世具有很大的影響。

1921年年初,馬衡受北京大學委托,再次來書邀王國維出任北大文科教授,為其所拒。1922年年初,王國維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但沒有接受酬金。1923年春,當時溥儀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按清代慣例,在南書房工作,大都應是進士、翰林以上學問淵博的著名人物,王國維雖隻是佈衣出身,以他的學識,與楊鐘羲、景方、溫肅三人同時入南書房工作,有幸得窺大內所藏,曾檢理景陽宮藏書。1924年冬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傢人而未果。王國維結束瞭“南書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學問的胡適、顧頡剛等人推薦他擔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而不就院長職,僅任教職。講授《古史新證》及《說文》、《尚書》等課程,從事《水經註》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瞭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瞭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傢學者,同時他自身的學術也更加精進,學術成果豐碩,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其論殷周、釋甲骨、釋鐘鼎,處處卓絕,語語精到,皆出自己心得、發明和獨創,對古代歷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博得海內外學人的推崇和尊敬。1925年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並擬聘王國維為導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後就任。此後治學轉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國學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早起盥洗完畢,即至飯廳早餐,餐後至書房小坐。王國維到達辦公室,準備給畢業研究生評定成績,但是發覺試卷、文章未帶來,命研究院的聽差從傢中取來。卷稿取來後,王國維很認真地進行瞭評定。隨後,王國維和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共談下學期招生事,相談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給瞭五元鈔票,王國維即出辦公室。王國維雇瞭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王國維吸完一根煙,躍身頭朝下紮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卻給瞭後人無數的猜測。清廢帝溥儀事後賜王國維謚號為“忠愨”。1927年6月3日,王國維入殮,停靈於成府街之剛秉廟,7日,羅振玉來京為其經營喪事,16日舉辦悼祭。1927年8月14日,王國維被安葬於清華園東二裡許西柳村七間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

娘娘  環站  李蓮英是咋  四季陽光  莊二村  紫堇  明裡  東府  劫數難逃  癡情女子負  喜蔭植物  西佈  呂莊  井鹽  茍偉  馬雅瀅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