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夫 梓潼山人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鄒衍
別 稱:騶衍、鄒子
所處時代:戰國末期(齊國)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街道
出生時間:約公元前324年去世時間約公元前250年
主要作品:《鄒子》《鄒子終始》《主運》《大聖》
主要成就:陰陽學派代表人物創建五德始終說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論基礎
主要學說: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
職 業:陰陽學學者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傢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 相傳墓地在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街道郝莊村。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著有《鄒子》一書,《永樂大典》等將其列入道傢部。《絳雲樓書目》子部道傢類《鄒子》不著卷數。
燕惠王時聽信讒言,把鄒衍逮捕下獄,因而六月降霜。
從古至今我們都是一個面朝大海的國傢。面海而居的先民們,從沒有背棄過海洋,但對海洋的認識也千差萬別。從甲骨卜辭看,中原人寫下“河”字時,就寫下瞭“海”字。《說文》釋海為:“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釋名》說:“海,晦也”,但在上古之人眼中,海洋是天池之水,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
在古人眼裡,海是天的盡頭
堯舜禹也好,夏商周也罷,都活動在中原的范圍之內。上古之人認為中國四周有海環繞,稱中國四周的海為“四海”。《禮記·祭義》分四海為“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斯時所說的“四海”,有點“天下”的意思。如《論語·顏淵》所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其人文的所指,大於地理的界線。
在古人眼裡,海是天的盡頭,是人生的盡頭,是傢國的盡頭。孔子棲惶一生,本想在魯國實現他的抱負,始終得不到魯國君主的重用。登山望海,不禁長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縱觀先秦三大地理經典,《禹貢》、《山海經》、《穆天子傳》,關於海的描述,實在少得可憐。《禹貢》中所有文字都是寫“禹定九州”的事,關於大海僅止於“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的泛泛之說。寫“海”寫得最多的是《山海經》,不過和它所寫的400多個山,多不可考一樣,《海經》裡的海,也多荒誕不經。重“九州”輕“四海”,在“三代”和先秦時,就已是一種正統的地理觀瞭。而打破九州中央理論的是陰陽傢的大洋學說,這一海洋理論,批評瞭陸地體系的小九州,重構瞭海洋體系的大九州。
司馬遷在他的巨著《史記》中曾以不經意的方式,分別在多個章節中表達瞭對秦始皇迷信的不屑,也順便點評瞭一下齊國的幾位方士。如,在《史記·秦始皇本記》披露瞭齊人徐巿(徐福),言海中有三神山,領童男童女探海的騙局。又如,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又以“鄒衍其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說鄒子是以小術而引之大道。這個鄒衍即是大九州的海洋體系的創立者。
太史公筆下的鄒衍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主要是為孟子荀子立傳,同時也寫瞭其他學者。太史公說完孟子之後,接著說,齊國有三個鄒子,鄒忌、鄒衍和鄒奭。對其他兩位,太史公隻是各提瞭一句,集中筆墨寫瞭鄒衍。
太史公說鄒衍生在孟子之後(相傳為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鎮郝莊村人,推算他大約生於公元前324年)。“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於是,“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他稱述開天辟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性相生相克,而歷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鄒衍以“五德終始說”開導諸侯,受到極高的禮遇。不僅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拭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並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
鄒衍承繼瞭齊人的數術文化,成為一位測算命運的高手和"陰陽五行傢"。據太史公《史記》說鄒衍的著作有《終始》、《大聖》之篇十萬餘言;《漢書》說,有《鄒子》四十九篇,又說有《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這些著作加起來有百餘篇,但卻沒有一篇傳世。所以,他的“大九州”的海洋理論,也隻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個片段成瞭鄒衍重要的原創記錄。
作為陰陽傢,鄒衍對儒傢的儒傢向內的天下觀頗不以為然。齊國濱海的自然環境,使這裡的人們對東部大海有天然的親近感,並所認識,加上齊地海市蜃樓的奇妙景象和漁民商賈對異域風情的傳聞和描述,這一切都激發瞭鄒衍的“學術靈感”,使他對天下的構成做出瞭“大九州”的推測。
當年鄒衍做學問的地方在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的稷下學宮。這裡是中國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傢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後世常說的蔚為壯觀的"百傢爭鳴",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鄒衍也是在這裡的“百傢講壇”上推出他的“大九州”說。
鄒衍提出中國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
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可以說,鄒衍是中國第一位海洋理論傢,也是第一位挑戰儒者“中國”概念的海洋學者。
鄒衍與向內看的儒者不同,他的目光是向外的。鄒衍認為所謂“中國”,是九九八十一的“天下”的“一分”,並且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它對內而言,即大禹刊定的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而九州之外“於是有裨海環之”。而“裨海”之外,還有赤縣神州,再外邊“乃有大瀛海環其外”;雖然,鄒衍的“大九州”概念源於推論,而非地理實踐。但這裡的“裨海(即小海)”和“大瀛海”,還是最先明確瞭兩個不同的海區概念,即近海與大洋,可謂中國地理學或海洋學的一大貢獻。
鄒衍雖然是方士,學說也有方術色彩,但對於戰國“學術界”,其世界觀或海洋觀,比之儒傢,有進步意義,至少體現瞭天外有天,海外有海的科學推想。古代宇宙論中,“蓋天說”認為“天象蓋笠,地法覆盤”,“渾天說”則認為“水(海洋)”不僅載著“地”同時也撐著“天”;蓋天說出自內陸,渾天說源於海洋。鄒衍的“大九州”說應是受“渾天說”的啟發,從而創立的海洋觀為基礎的大九州觀。
東海是華夏海洋文明的發祥地,有點像地中海的愛琴海,伸向大海之中的山東半島,是中原文明少見的一抹藍色。鄒衍的大九州說雖然是建立在主觀推測的基礎上,缺乏科學論證,但至少在戰國時期,齊人就已經有瞭很清楚的海洋“理論”。它激發瞭人們探索海洋的熱情。齊人與海的關系非同尋常,前人既然有理論,後人當然會有所實踐。
中國人的“遠洋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即是由另一位齊國術士開創,他就是忽悠秦始皇派船隊東渡扶桑海中求仙的徐福。